藝術家馮樂敏陶器實驗

想創製一款美味蛋糕,須經過反覆試驗,多一匙糖,少一克麵粉,效果都會大不同,教人戰戰兢兢又滿懷期待。把麵粉換成陶泥,創作難度不遑多讓,同樣需要不斷嘗試,效果可以是幻彩,也可以是暗啞,不難找到箇中趣味。陶藝家馮樂敏(Lok)決定還原基本步,以最簡單的陶瓷製造法,進行一場實驗,測試陶土與釉藥在不同情況下的化學演變,讓大家重新發現陶藝的可塑性。

追求意外

Lok在英國長大,去年4月回流香港,並展開其陶藝探索之旅。

「小時候沒想過接觸陶藝,但很喜歡繪畫,也有做手作;大學一年級有不同科目可以修讀,像時裝、珠寶、設計等,我選擇了陶瓷。因接觸多了,漸漸發覺陶藝的立體特點比起繪畫有更多變化空間,興趣亦由此而來。」對Lok來說,陶瓷的個性獨特,當不同質地的陶泥碰上不同的釉藥,化學作用不盡相同,所以每次創作都是一個小實驗,充滿變數,也充滿驚喜;亦因無法預計,令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像早前替Restaurant Story製作一系列餐具,事前預計了釉色混合的效果,卻撞出一些圓點圖案,令人意想不到,細看之下,這些圓點活像一個個相連的細胞,非常Organic,這種『意外』正是我一直追求的。」Lok又表示,除了讓陶瓷流露自然美,也喜歡從自然界尋找靈感,正如陶瓷盒系列《Oohhh…》,盒面「長出」大大小小的圓點,像蘑菇似的,有的成群聚集,有的單獨生長,換個角度看,又像八爪魚的吸管。

不斷嘗試

說到今次的實驗,Lok坦言,陶土的物質、釉藥的成分、器具的形狀、沾色的次序,以至顏色的配搭,統統是測試目的,她雀躍地解釋:「陶泥來自大地的泥土,當中含金屬、礦物質和氧化物,這些成分都會影響顏色層次;大學時做陶瓷,一直專注於完成品,往往忽略顏色變化的可塑性,所以今次想追本溯源,由測試釉藥的成分開始,檢視不同配搭可做出怎樣的效果。」

據悉,陶器的顏色是由釉藥(Glaze)混製而成,釉藥成分包括鈦、氧化鐵、氧化銅、金紅石等金屬,為器具正式上色前,她會先做釉色板(Glaze Tile),以確定陶泥的色彩效果。是次實驗,她用了6種陶泥和8種釉藥,更分別調配了6種不同成分比例,意味着釉色板共有288塊!「實驗中,我反覆調配不同釉藥,如5%鈦加2%赤氧化鐵,或7.5%鈦加2%氧化銅,成分差異會影響顏色的深淺、濃淡,但未必每次配對都有明顯對比,我很期待配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顏色。」

呈現獨特

除了沾有令人驚喜的顏色,細看Lok的實驗作品,並非一般的拉胚製作,而是徒手捏塑。

「市面上大量生產的陶器製品都是了無瑕疵,令我們不知不覺追求完美,但其實陶泥如人,本身就不會是完美的模樣,所以我想讓陶器回復最原始的狀態,用上手捏、泥條、壓模等方法去做,盡量讓陶泥和釉藥自然發揮,呈現獨特的一面。」

「A couple of … experiments」

陶泥的實驗

展期:即日至5月15日

地點:SOIL(中環鴨巴甸街PMQ元創坊A座S307室)

網址:www.craftbysoil.com

Lok's Profile

2007年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

與設計學院,完成陶瓷學士課程。

現居於香港,曾多次參加藝術聯展、

設計展覽及手作展覽,

作品更獲餐廳選用,

包括Restaurant Story(倫敦)

及川善茶居(香港)。

網址:www.lokmingfung.co.uk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