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歲晚不忘神恩

明天農曆十二月十六,是民俗傳統中的「尾禡」。禡,本來讀作馬,是古代行軍的旗幟。持旗者一馬當先,引領軍隊向前,因此,出征前必須祭祀軍禡。禡之所以唸作牙,是廣東、福建、台灣及海外華人,把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定為「做禡」,禡轉音為牙。

古時,物資短缺,良心僱主把每月兩次「做禡」,作為改善員工福利、增加營養的不成文規定。他們會煲一鍋「清補涼」,再以大 雞、牛白腩、煎魚、雞內臟炒青菜,供員工享用。每年農曆正月初二為「頭禡」,十二月十六為「尾禡」。

農曆十二月十六,也是拜祭土地公的日子,土地公接受人間祭祀,會返回天上向玉帝述職,匯報地上一年的境況。在清朝,這一天被視為考核下屬一年政績的日子,設「尾禡」飯,席間宣布各人職位的調動。商家也有樣學樣,在「尾禡」飯把雞頭向着哪個員工,就表示與誰終止賓主關係。這就是「無情雞」的來源。

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禡」後,玉帝派駐人間的大神陸續返回天庭述職,而人間善信在年初向神佛祈福,如求籤、借庫、攝太歲等,亦要有始有終,要還神致謝。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