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套描述親情的電影,分別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以及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兩者故事主軸和身處的時空環境雖不盡相同,但所表達的中心訊息則不謀而合,散發出雙劍合璧功能,讓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更立體和全面的社會現象。
《誰》比較戲劇性,講述兒子出生時在醫院被掉包,數年後東窗事發,兩家人面對抉擇的故事。題材並不新鮮,但導演擅於人性刻畫,加上由男神福山雅治擔綱,肯定叫好又叫座。但所謂黄雀在後,總覺得Lily Franky的演技和說服力,在戲內完全把福山技術性擊倒。此片透過福山和Lily Franky兩個背景各異,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家庭所產生的矛盾,去審視成為「父親」的標準,同時去反思「維繫親情」的基本要素。
最喜歡戲內其中一幕,飾演電器佬的Lily Franky訓斥扮演工作狂建築師的福山雅治,應該適度放下無休止的工作,來換取更多時間與兒子相處。強調身為「兒子的父親」這獨特角色,是沒有別人可以「替代」,更不應該錯過陪伴孩子成長這一重要階段。身為人父的觀眾對這番肺腑之言,定必有更貼身體會。
而《誰》的日本片名直譯應該是《然後,成為父親》,我想這應更加貼題,表明探討作為一位真正父親前後的微妙心理變化,較香港譯名《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台灣譯名《我的意外父親》有更深層次。
網址:www.facebook.com/lamwa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