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筆起:私立院校的迷思

我做了某私立大專院校語文部的學術顧問,為學部的發展方向提供意見。上星期我去開會時,想着一則新聞,大意是副學士及其他副學位課程的資歷難獲僱主認受。

會議期間,其中一位顧問是研究教育的教授,他提出一個比喻,究竟院校是一部水上電單車,還是一艘大郵輪?教授其實是讓院校反思定位的問題,如果是水上電單車,則表示沒有包袱,可以靈活馳騁於海洋上,沒有規定的航道;但如果是大郵輪,則有規定的航道與速度,不能過快過急,而且船身重,包袱很大。

主席做報告,我就細閱文憑課程的章程,一本30多頁的章程。究竟,時下年輕人報讀課程,會否拿章程細閱一番,還是上網找尋資料呢?直接一點,一本厚疊疊的章程會否過時?另外,私立院校要與有大學背景的社區學院爭長短其實是相當困難,所以連考不上高級文憑的生源也要吸納,於是便開了很多銜接文憑課程,例如文憑基礎班、文憑先修班等,我看着章程,他們的文憑班叫專上文憑課程。這名稱太抽象,太從院校本身出發,我建議他們選用「Post-DSE文憑課程」這名稱,從DSE學生的角度出發。

最重要當然是如何開拓生源,他們早年已針對Band 3中學生,直接為他們「送外賣」,即老師們親自前往中學做介紹、講解、收生事宜,但據聞效果不太好。我想,既然暑假期間院校的老師也需要回校當值,何不就舉辦一些試讀班,讓考完DSE的學生善用暑假,繼續在院校留住他們,讓他們感受「Post-DSE文憑課程」究竟是甚麼,把服務做得更妥貼,以期留得住他們的心。

(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歐陽偉豪‧大學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