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手藝漸見式微,剪紙也不例外,幸好這個i年代仍不乏力挽狂瀾的有心人。新進藝術家李靜嫻(Laura Li),便嘗試以「雙刀」——剪刀和鎅刀,「剪」現剪紙藝術的可塑性。事實上,在小妮子的刀下,不再是紅雙喜、十二生肖、幸運童子等傳統題材,而是換作我們關心的社會議題、政治人物、時尚用品等,希望能以更貼身的「剪」材,為傳統藝術「剪」開新一頁。
在人人爭做「低頭族」的年代,願意把寶貴時間花在傳統手藝的年輕人,少之又少。Laura對傳統手藝的熱衷,要多得嫲嫲的啟蒙。「嫲嫲是一位很傳統的婦女,認為長女必須懂得『女紅功夫』,刺繡、繩結要到家,才不會失禮於人。那時我真的不明白,也不認同女孩子一定要掌握這些功夫,心裏老是反問:『為甚麼要弄這些東西?誰會要這些東西?』但一邊學做結,一邊聽她分享戰亂時代、田野耕作、婚姻大事的人生點滴,這段回憶對我的影響很深……」在嫲嫲的潛移默化下,Laura開始翻閱有關傳統手藝的書,「邂逅」了剪紙,並對這門「簡單而乾淨」兼有很強故事性的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9年,Laura迎來人生一次轉捩點,那是脫離學生時代的一年,又得接受嫲嫲離開的事實,加上當年的本港經濟陷入低谷,金融海嘯的衝擊還未平復,轉個頭又迎來H1N1的恐慌,這些事件無不給Laura帶來思想上的刺激,令她決意以剪紙作為畢業作探索的題材。「那件作品是《浮城》,以香港經濟低迷為背景,又隱含對嫲嫲的思念。在一片混亂畫面下,你會看見被視為股價保證的滙豐銀行,面臨股價大瀉的困局,當中呈現的名人百態,展示出人人自危的處境……」這件寶藍色的大型作品不但為Laura贏得獎項,更令她獲得舉行首個個展的機會。
原來其政治敏感度來自家庭教育,Laura說:「小時候經常聽嫲嫲講食材加價、97回歸等話題,家中兩位姑媽又會在晚飯時討論時事……第一次參加『七一』也是她們帶我去,當年自己都不清楚發生甚麼事,後來做資料搜集,才更了解事情的因由。姑媽們經常教我,民主是要自己爭取,要適當地表達不滿,即使沒結果都要站出來,有Say好重要!」面對複雜的社會,各有聲音,各有立場,持平地了解、觀察是重要的一步,人云亦云只會令民智倒退。「要知天下事,我認為讀報紙最重要,家中會買兩份,從中了解不同立場,因為文字能啟發更大的思考空間;單憑看幾分鐘網絡新聞,涵蓋太少,立場片面,不易斷定事件真相。」
《浮城》之後,Laura繼續發揮其時事觸覺,以戲謔手法論盡政壇政事,由替補機制講到特首選舉。
是次展覽已是Laura第3個個人展覽,焦點作《碎點》長達2米,花近9個月時間才完成,當中可找到不少似曾相識的人和事,猶如香港大事回顧剪紙版。「這作品最能代表2013年的香港,一個字:亂!你可找到海水有膠粒、剪布再拉布、奶粉從天降等新聞故事,需要消化再組織才能集大成,內裏夾雜不少個人想法,只是睇相並不足夠,你會錯過很多有趣的細節。」的確,作品中有不少潮流元素穿插其中,由區旗、天台屋玩到Angry Bird、Hello Kitty,但細心觀察,又會發現元寶、雲海、生肖等元素依然存在。「只須賦予新的內容,像豬流感、禽流感、孔雀石綠等,富傳統特色的生肖圖案,放諸今天也不代表過時,還有份親切感呢!」
展覽:紙上談港
展期:即日至10月17日
地點:Artify Gallery柴灣嘉業街18號A座10樓
查詢電話:3543 1260
李靜嫻,2009年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擅長以中國傳統剪紙方式進行創作,以回應本港的社會時政。作品曾於兩岸四地展出,並獲得多個藝術獎項。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方偉堅、梁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