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興趣為職業,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事。但在學歷氾濫的今日,要實現理想,除了有夢,還要有毅力。當年,熱愛彈結他的盧敬嚴中五畢業後投身結他導師工作,踏上追夢之路。但後來,他發覺自己對音樂事業的追求有增無減,於是放下工作,到英國University of Salford鑽研流行音樂。早年,他取得學士學位回流本地,事業更上一層樓。雖然,盧敬嚴在學業上走了彎路,但他以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
從小喜歡流行音樂的盧敬嚴,就業一段時間後,感到音樂知識有限,燃起了重拾書本的希望。但當時,本地只有古典音樂相關課程,所以他選擇到英國留學,報讀University of Salford的BA(Hons)Music:Popular Music and Recording課程,學習流行音樂及錄音知識和技巧。
修讀課程後,令他真正了解到流行音樂、歌曲的底蘊,有脫胎換骨之感。「以前只懂彈結他,但修讀課程後,學到音樂理論、作曲技巧、不同音樂風格、音樂製作及錄音技巧等,便懂得以科學的思維角度去分析音樂,知道如何去聽音樂、做音樂。」
令盧敬嚴印像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份特別的功課。那功課是要替一隊管樂隊錄音,他憶述:「表演的舞台沒有後台,也沒有適當的位置站進去收音,最終,我藏在三角鋼琴下3小時,才完成錄音,是一次挑戰解難能力的難忘體驗。」
學生在外國讀書,其中一個重要的成長過程,就是結識不同的朋友。盧敬嚴表示,他獨自在英國,很多事情要自行處理,有當地朋友在旁互相扶持,對其生活、學業、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在學期間,他與朋友們互相幫助對方演奏樂曲,協助錄製錄音課程的習作,彼此在摸索中成長。盧敬嚴坦言,在緊湊而愉快的學習中,他找到了興趣及就業的方向──製作電影、廣告音樂;回港後他更投身相關職業,學以致用。至於創作方面,他表示修讀該課程後,他學習到如何以樂器配曲風及歌曲的起承轉合,每段音樂的樂器增減,也能控制自如。
而朋友同樣是他的創作動力。他笑說:「音樂人完成創作,若沒途徑發表,就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透過友儕間的交流,可透過其人際網絡傳開去,就有機會得到更多知音人的回應與鼓勵。」
在英國求學,盧敬嚴除了面對學習的衝擊,也要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他直言,開頭一星期感覺還像在旅行,但時間一長,他就想家、想朋友,更要靠離港前朋友送的紀念品來支撐。
當適應新生活後,他逐漸體會到港英兩地文化的不同。「在英國,而且不論任何身份的人,對音樂都會有一定的認識,就連一個普通的侍應大叔,也能娓娓道出音樂的不同類型及風格,看得出當地對文化藝術的重視。相反,香港人很多只懂得流行K歌,商業味太濃,而且音樂人的薪酬,也比英國差一截。」
他建議有意到海外升學的年輕人,在選校及學科之前,最好先了解清楚個人的就業意向及課程內容,若兩者相配合,再決定報讀也不遲。事關,香港人浮於事,同學畢業後回港找工作,是否能學以致用,或找到適合工作,是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
撰文:何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