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新西蘭貿易發展局的邀請,出席了他們與某酒店聯合主辦的「新西蘭饕餮之旅」,用廣東烹調手法炮製新西蘭食材,同時又品嘗新西蘭美酒,的確是一種新感受。
席間有人談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外國人一般都很熟悉和着重自己家園的泥土是怎樣的,他們和泥土的「關係」十分「友好」。所以,新西蘭人習慣用「Biodynamic農耕方法」(即所謂的「高等有機耕種」或「生機互動法」),強調每個農場,甚至每個後花園的耕地都能透過生物鏈原則,在土壤、植物和動物之間取得平衡,發展出一套自我成長的系統。
他續說:「但假如你問香港人和泥土的關係如何?相信沒有幾多人能答到。」我在座上也反思了良久: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幾多個知道香港的泥土如何?有甚麼特質?在香港,泥土是「稀有產品」,因為它們大都被混凝土、瀝青等建築材料掩蓋;外國人普遍擁有自己的屋和地,門前或後園好歹也有一點地方來養草或種植。但香港呢?「寸金尺土」的那「土」字是地板或地磚,而不是泥土;不少沙灘上的沙都不是天然的,而是不知從哪裏運過來堆上去。我在香港看得較多的「泥土」是在政府大球場,聞說那裏的泥土不適合養草,所以場內時常「泥濘一片」。
沒有土壤,自然不能生根,所以香港人喜歡搬屋,亦慣了漂泊;我們與土壤沒有建立關係,當然便不能有更深的鄉土情懷,對這片地的愛,亦只能流於表面,我們關心的往往只是地上能建多少房屋、換來幾多金錢。然而,不能灌溉的土地,又怎能期望會為我們帶來甚麼美好的果子,或無窮的生機呢?
網址:www.facebook.com/newpapa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