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深度的藝術不容易得到注目,討論深度藝術的空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香港話劇團載譽歸來的《紅》顯得難能可貴,說起藝術深淺得宜條理分明,而且不失可觀性和娛樂性。
《紅》 講述一宗真人真事:20世紀50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Mark Rothko,受到著名建築師Philip Johnson委託,為紐約曼哈頓Seagram Building內的四季餐廳創作一批巨大壁畫。通過他與年輕助手的對手戲,Rothko表達了名成利就後的心情 —— 討厭一派胡言的藝術評論,受不了慕名崇拜的盲目粉絲,極憎恨為投資賺錢的銅臭商家,惡心於只求附庸風雅的收藏家。他願意為四季餐廳作畫,是深信可藉着該處創造一個讓觀者好好思考的神聖空間……後來,Rothko無法接受心血結晶淪為名人飯堂的牆上掛飾,決定取消了這次交易,保留所有完成了的作品,回到自己的核心力量。
坐在觀眾席的我,想起近年各大商場愛以藝術品招徠眼球,若非名貴,便要趣致,才受傳媒垂青,才能吸引群眾。思考,是奢侈品。
Rothko離世後,他的作品於2012年創下戰後當代藝術品最高拍賣價紀錄,追捧者當然嘩嘩叫勁,但若Rothko泉下有知,必定嗤之以鼻,畢竟他已向自己有所交代。市面上的炒鬧熱哄,只是在世人的遊戲,一概與他無關。
本文出街之日,《紅》已告功成身退,幸好蘇州過後「有」艇搭——過大海,於本月5至7日在澳門文化中心繼續上演。
網址:www.chan-w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