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歸性這個看似深奧的名詞,其實在大家人生第一個數學課時已經出現。每一個自然數加上1就是排在它後面的一個自然數。按此遞推,我們就有無窮多個自然數。由此,我們便很容易理解1加1等於2的原因,就是由於2排在1的後面。
遞歸性質所產生的效果就如推骨牌般,當第一隻骨牌被推倒後,往後的就停不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我們所有措施都要具備可持續性,大概就是要求能以今天的產物再發展出明天的產品,構成一個良性循環。
循環除了令廢物可以再用,從而提高生態環境的價值外,對語言也很重要。在中文裏,除了屬知道類動詞有循環結構外,如「他認為[小芬知道[阿陳問[媽媽為甚麼……]]]」,其他詞組也有。請看:
我的「媽媽的[妹妹的[丈夫的[兒女……]]]」
這是名詞詞組裏的「的」字結構,因為親屬鏈是一個關係連接一個關係,所以很適合含循環結構的「的」字來表達。
介詞詞組也有循環、遞歸的功能,例如:
在地球上,在藍天下,在巨峰之間,住着一位主角。
介詞詞組的關鍵結構「在……上/下/之間」不斷重複着,從中界定主角如何透過事物,如:地球、藍天等,在世界裏佔的位置。事物愈多,主角的位置可界定得更仔細,這時就有勞介詞詞組的遞歸特性了。
循環、遞歸除了體現於句子、語意外,也跳進句群形象之間,作家卞之琳的《斷章》有這樣的描述: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其實,這詩是一位網友在facebook回應我這兩句而發出的:
「你對着電腦寫稿,我對着你對着電腦寫稿……」
(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