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哥倫布,大家除了想起黎耀祥外,還會想起「發現新大陸」這5隻字,其實這位航海家給後世帶來的貢獻,也延伸至文化方面。Alfred Crosby於1972年所著的《哥倫布大交換》,就詳述來自拉丁美洲這片「新世界」的土產如辣椒、粟米、牛油果和番茄如何影響後世。
可能你忙得沒有時間去看整本書,所以以下給你一個精讀版本,並找來項明生、鄭幗恩及紀曉華3位本地著名旅遊家為大家註解導賞,使你可於一程車的時間內了解到新大陸的食力何在。
粟米起源於墨西哥,食法很多,多做成Taco、Nachos、Tostada和Gorditas。不過秘魯出產的粟米,品種較特別,有白色和紫色等不同顏色,白粟米Size比一般粟米來得大粒,澱粉質重,甜度低,入口帶草青味,而且爽脆。被引入舊世界後,取代既有穀物,填飽窮人的肚子和牲畜,然後傳到意大利、南法、土耳其、北非以至日本等。
項明生:「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在拉丁美洲尤其悠久,粟米是他們主要糧食,所以衍生粟米神,貌似侏儒背着粟米,當地人每次收割時會留下部分粟米作供奉,祈求豐收。」
辣椒最適合生長於炎夏濕潤的天氣,原產地秘魯就有超過百種,不過以墨西哥產量最多,拉丁美洲不少國家,如厄瓜多爾、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哥倫比亞同樣愛以此入饌,差不多所有菜式都會用上,無論做香料或醬汁,甚至淨食亦可。由哥倫布帶回西班牙後,慢慢在世界風行,包括亞洲,印度、東南亞及中國四川的菜式也用得上。
項明生:「墨西哥人無辣椒不歡,不同品種有不同顏色,綠色、紫色、紅色、黃色和橙色等,有次我在Tabasco買杧果吃時,他們竟然替我加辣椒粉,那種味道很怪,先吃到陣陣辣味,然後才是杧果的酸甜味,不是人人受得了。」
拉丁美洲菜在世界食壇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先有世界名廚Nobu自言其新派日本料理深受秘魯文化影響,然後巴西聖保羅餐廳D.O.M登上2013年《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第6位,就連曾榮獲全球最佳餐廳且已關閉的西班牙El Bulli主腦Ferran Adria,也於今年3月在巴塞隆拿開了間融合日本與秘魯的混血菜式的Pakta。由去年開始,香港的拉美及南美餐廳愈開愈多,漸漸成了一股風潮。
現在我們稱新大陸是泛指整個美洲,其實當年哥倫布最初登岸的,就是巴哈馬及古巴的一群加勒比海小島。拉丁美洲,或拉美,是指美國之南,盛行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的地區,包括了中美的墨西哥、古巴,南美的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家。
墨西哥和危地馬拉是牛油果的原產地,亦是古瑪雅人珍愛的農作物,在其他農作物收成差時,人們就吃牛油果充飢。時至今日,危地馬拉的古城安地瓜仍稱它為「綠肚子」,後來才傳至美國、澳洲。口感軟綿又Creamy,用來做醬、沙律和配菜亦可,像我們常用的薑和蒜,墨西哥人能一日三餐都吃,是尋常的食材。
鄭幗恩:「拉美的飲食文化,是很顛覆香港人的認知,牛油果在當地是普通不過的食材,不會特別重視,難以想到會用牛油果來做餸菜的芡汁,濃稠又與別不同。」
來自安第斯山脈,再傳至墨西哥,被印加人稱為「太陽的禮物」,有說是哥倫布在第2次航海時帶回歐洲,不過在歐洲一直被視為只供鑑賞,所以法國稱為愛的蘋果、德國喚作天堂的蘋果和意大利的黃金蘋果,又曾被視為催情植物。直到18世紀才開始作為蔬菜種植食用,自此在全世界開枝散葉,是不少菜系常用的食材。
紀曉華:「曾經在智利喝過一道番茄鰻魚湯,你難以想像鰻魚可以用來煲湯,而他們為求辟腥,就會用番茄和辣椒來添酸添辣,入口酸得來很開胃。去一轉南美,真的能帶來不少煮食的靈感。」
(a) Mayta
地址:中環蘭桂坊15~16號協興大廈3樓
查詢電話:2790 0928
(b) Chicha
地址:中環卑利街26號地下
查詢電話:2561 3336
(c) Brickhouse
地址:中環德己立街20A地下
查詢電話:2810 0560
(d) Coyote
地址:灣仔駱克道114~120號嘉洛商業大廈地下
查詢電話:2861 2221
撰文:林小琪
部分攝影:謝孝祥、林資凱、梁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