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二字,最初由佛祖提出,佛教所講的因果,與其他宗教成因、結果不盡相同,與俗世所說的因果有很大差異。但是,導人向善,勸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良苦用心則一致。
佛教因果論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暫時不報,只是時機未到。因是一粒種子,也即是業力,生生不滅,並非前生、今生、來生這樣簡單。種子甚麼時候萌芽、生長、開花、結果,要講機緣,而這粒種子由我們的身、口、心製造出來,也即是身業、口業、心業,可以種下善因,但身孽、口孽、心孽則種下惡因。
用孔子為實例,解釋因果,或者較易明白。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亦協助社會維護公義,講禮講法,講情講理,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他在世之時,並不得意,其物質生活不富庶,沒有得到應有回報,不過他知命安貧,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死後,學生和後人在孔子長眠之地種樹一代傳一代,成為世界聞名的孔林,很多皇帝都前往祭孔,賜匾題字,歌功頌德,2,000多年,這善果,今日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