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遊世界用眼用雙腿,歐陽應霽指自己用張嘴。他的新書《味道上海》剛於香港面世不足半個月,而在訪問後第3日已聯絡不上他,不知現下覓食何方。他遊台北、上海甚或印度,都是找地膽「饞人」帶隊,台北是定居荷蘭的韓良憶,上海是已搬到北京的殳俏,都是名筆,專程回家,就是為了那份故鄉味道,舊朋友引薦新朋友,加起來百多個故事,交織出阿霽的旅遊。
請阿霽講家鄉菜,他消化了一會:「講上海吧。」跟不少「土生」香港人一樣,要溯源思宗,得追回上兩代的故事,阿霽的外祖父母是印尼華僑,早年到上海讀書並成家立室,所以上海是阿霽母親出生的地方,巧合地,阿霽第一次到上海公幹,住的地方也近祖屋,就在法租界之內,即今日淮海中路、廣元路及陝西南路一帶。
「依家講『法租界』,政治不正確喎。」霽笑笑口加多句:「分分鐘犯法喎。」如果問路時有人曉得「霞飛路」就是「淮海中路」(1950年改名),多數是個老上海,問他/她有甚麼好餐館,不難找到正宗老上海味道。
法租界於1849年被劃闢出來,20世紀初是不少中、西名流聚居之地,華麗別墅大宅林立,走在路上,仍可感受到古典氣息。依霽所憶,從前上海有所謂的「老細餐」,就像「太平館」一類、價錢相宜的中式西餐館,老闆們傾生意時愛去,而現今最高級的西餐,已聚在外灘一帶。
自1843年開埠後,京、川、湘、徽及蘇等菜系進入上海,並相互交流,故此尋找正宗上海「本幫菜」,可引伸成尋根之遊。霽以4個字形容滬菜──濃油赤醬,事實上地道本幫菜用上大量油和醬油,確會令人吃不消。而令霽念念不忘的多間老上海味道,絕大部分都在法租界內。如淮海中路上的老吉士酒家,其炒鱔糊和目魚紅燒肉加蛋真的「很上海」。在同一條街上的致真會館則嚴選食材,招牌之選有油亮味濃的「兩頭烏紅燒肉」。至於由殳俏帶路摸上門的傳奇阿山飯店,證明了本幫菜從不是山珍海味,就像豬大腸做的「草頭圈子」,30年來贏得無數掌聲,好味道,都在法租界。
87年為《號外》工作的阿霽首次踏足台灣,並在台北逗留了1年,後來出版的《我的天》等漫畫,就是當時醞釀出來。「有間已結業的店叫『紅玉』,那道花生小魚前菜,至今我仍記得。」阿霽跟台灣有緣,是因為台菜本屬福建系,他外公祖籍金門,輾轉在印尼、上海、日本、廈門生活過才定居香港,所以品嘗台菜,就像在家開飯般。要找到正宗台菜口味,最街坊、最路邊攤那種就對了。
延三夜市的特色,簡單來說就是「不出名」,不出名代表沒有太多遊客懂得摸上門,所以光顧的都是當地人,換言之都是老饕,稍為偷工減料或火候未夠,很快會人人都知。所謂夜市,其實只是幾家小規模食店,跟士林夜市不能相提並談。其中路邊攤「阿美古早味」,阿霽直言「愛死」,老闆會蹲在路旁以炭爐乾煎出一條「酥脆肉嫩汁多的」馬頭魚,加上煙熏入味、口感軟韌的鮪魚肚。在《味道台北》內阿霽還推介了延三夜市的「汕頭四神湯」、「大腸煎香腸」和「大橋頭肉糭」等。未「旅遊化」的夜市,小店想幹的,也是想過小日子,一種淡定的生活,夠了。
相信很多人不知,霽其實極好咖喱,正確來說是極好香料,「要叉電的話,我會去印度。」印度他去了不下5次,其中一次,目的是探訪他的意大利設計師朋友。印度的咖喱,隨着東南西北地點不同,味道亦有分別。例如近海的地方咖喱會清一點,食材會以海鮮和椰子為主,而近山區的咖喱就會用較多的奶,味道濃烈。
科欽(Cochin)是南印香料進出口重鎮,鎮上的市集可以試到無數的香料,咖喱的變化和層次很多,用黃薑粉還是芥末子?用植物脂肪還是動物脂肪?加乳酪還是芝士?乾的還是濕的?科欽的海岸上留有400年前由中國移民做的魚網,現已成為景點,若要逗留在一個較大的城市,離科欽約個多小時機程的孟買是最佳選擇。
姓名:歐陽應霽
性別:男
簡介:理工大學設計系哲學碩士,曾先後任職《號外》及商業電台,擔任唱片騎師、節目監製及創作總監,為資深媒體人。出版過漫畫《我的天》和《三七廿一》等,在新書「味道系列」中則自述為「積極進取型閒散退休人士」。
撰文:李潤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