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樂好複雜?琵琶曲目《十面埋伏》,講述劉邦、項羽垓下決戰的故事,扣人心弦,幾乎成了楚漢相爭的代表音樂,膾炙人口。但中樂也很深邃,它經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洗練,藝術一詞並不足以涵蓋其豐富底蘊。因此,要進入中樂世界,須了解其歷史、藝術成分等,結合歷史、文化、藝術三者,可讓人重新認識中樂的價值,絕對有助提升個人文化修養。
要了解中樂的形式和風格,須從歷史入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開辦的「中國音樂深造文憑」,由本地資深學者執教,學員需持大學學位及具備基本讀譜(五線譜及簡譜)能力,但並不需要懂得彈奏中國樂器。在一年的兼讀課程中,學員需拇可從文化、歷史、哲學、政治等角度,研究傳統中樂以至當代中國音樂。
SPACE副院長陳永華教授表示,課程適合教育工作者、音樂製作人、文化工作者、藝術行政人員,甚至是熱愛中國音樂及從事中樂活動的人士修讀。「由於課程教授很多與中國傳統音樂相關的歷史、文學知識,故學員完成課程後,以教師為例,不但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教授中文或歷史時也能更得心應手;而音樂製作人,能專業地運用及處理中樂元素。」
課程共設5個單元,包括「中國音樂通史」、「中國傳統器樂專論」、「戲曲與說唱專論」、「中國的20世紀音樂發展」及「古琴與中國文化」,為學員提供由傳統中樂以至當代中樂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設粵曲、古琴音樂文化等專題探討,讓學員透過深入的研習,對中樂歷史及樂種有批判性的分析。
陳教授舉例,「中國音樂通史」課會從先秦諸子開始,講述儒家思想對音樂、對人性的教化作用;而「中國的20世紀音樂發展」着重探討音樂流行文化的多元發展。20世紀的中國處於動盪時期,當時的革命京劇以抗爭故事為主,以京劇唱腔和芭蕾舞形式呈現,再加上中西樂器合奏,甚具特色。值得留意的是,課程特設古琴單元,古琴是現存文獻記載最早的樂器,至今仍保持原有形態,地位超然。
除講授中樂的學術知識,課程也着重體驗式教學。陳教授坦言,學音樂最重要是多聽,所以課程會安排學員觀賞京劇、粵劇及欣賞香港中樂團的排練和表演,或觀看博物館的樂器展覽,透過實地觀摩,讓學員體驗中樂的價值,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該課程雖不設期末考試,但學員必須就每個單元提交約2,000字的專題文章,出席率及各單元專題文章成績合格,方能獲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頒授「中國音樂深造文憑」。
撰文:周思靜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