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筆起:「膠」的研究

一位心理系學生在facebook問我對「假膠」的看法,她想研究人們對「假膠」判斷的問題。坦白說,「膠」我還沒弄清如何解讀,更遑論「假膠」,箇中的問題相當複雜,於是我坦白向她解釋,並約了她及其組員前來討論,幸好我當時沒有忍不住手在facebook隨便說說,因為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就只是談一個「膠」字。

同學想做「假膠」的心理學術調查,心理學論文的要求我不懂,只能夠從語言學角度助他們釐清問題。第一部分要搞清楚「膠」,第二部分才能弄清「假膠」。

膠、傻、Kai意思差不多,需要互相比較來凸顯各字的差異,例如:

小茜同學今天戴帽子上課,你會形容她傻嗎?

小茜同學今天戴帽子上課,你會形容她Kai嗎?

小茜同學今天戴帽子上課,你會形容她膠嗎?

這三個例子未能顯示三個形容詞的差別,接着再多舉一些較嚴重的例子,例如:

千億新抱突然提出離婚,你會形容她傻嗎?

千億新抱突然提出離婚,你會形容她Kai嗎?

千億新抱突然提出離婚,你會形容她膠嗎?

似乎「膠」不太適合描述這個離婚例子。假設「膠」的意思釐清了之後,就可以進入「假膠」的探討,例如:跟受批評者的相識時間有關嗎?

你今天看見相識10年的老師,一身潮童打扮,你形容他膠,還是假膠?

你今天看見路人甲一身潮童打扮,你形容他膠,還是假膠?

接着,跟受批評者的身份有關嗎?

今天看見某朋友穿了鴛鴦襪上街,你形容他膠,還是假膠?

今天看見某藝人穿了鴛鴦襪上街,你形容他膠,還是假膠?

同學臨走時,我問他們覺得我們這個討論膠不膠,笑聲伴隨着他們離去。

(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歐陽偉豪‧大學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