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我們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本公子再如何周遊列國,每年新年也必乖乖留港度歲。新年同樣是本公子外婆忙到出煙的日子。從小,辦年貨、大掃除、貼揮春等家務都是由我們一眾子孫幫忙。至於最大型的廚房工作,老人家還是堅持自己打理。每年她總得花上幾天時間,留守火水爐前,準備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鹹角仔及甜豆沙角等,當然還有本公子至今仍非常喜愛的芋蝦。
記得某年年頭到外地公幹,朋友託本公子買芋蝦,說新年吃芋蝦似乎是中國人的傳統。我外婆更正說中國以農立國,每年接近年尾芋頭豐收之時,便得想辦法處理一屋子的收成物。芋蝦只是其中一種剛巧在農曆新年期間,村民炮製的齋品,後來才慢慢演變成賀年食品。老人家還教路,生長於乾旱地區的荔浦芋外形修長、口感較乾,可製出最香脆的芋蝦。而生長於河邊,外形粗短的檳榔芋,口感較濕,則適合入饌。
說到這裏,相信很多人和本公子小時候一樣,不明白用芋頭絲炮製的芋蝦,名字從何而來。外婆說,以前芋蝦是長形的,廚師會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已調好味的芋絲黏合起來,再下油鑊。他們見頭和尾的芋絲在炸好後有如蝦鬚和蝦腳,加上彎曲的外形,便將之命名為「蝦」。雖然將芋絲弄成長形炸簡單又方便,卻容易將「蝦鬚」和「蝦腳」弄斷,不好儲存,因此慢慢演變成今天的球狀,卻不再像蝦的芋蝦。
炮製芋蝦,簡單來說就是先刨出芋絲,再將其浸在鹽水中至軟身,纏成圓球狀,用油炸成金黃香脆。聽着看着似乎不難,但往往小步驟上做得不夠細緻,芋蝦便會不好吃。外婆的芋蝦,吃的是老人家的心意;吃現成的芋蝦,八珍堅持人手製作的出品是本公子之選。
老師傅教路,愈靚的芋頭愈易爛,即使存放也有學問。陰涼兼有地氣的地面,可防止芋頭潮濕,是上佳的儲存地方。炮製芋蝦的芋絲要夠薄夠闊,且粗幼相若,炸出的效果才均勻。用來調味兼軟化芋頭的鹽亦有指定比例,600克的芋頭只需0.7克的鹽。不要下糖以免芋蝦變燶。軟化後的芋絲要立刻沾生粉炸,才不會過分柔軟、欠缺口感。將芋絲放在兩個平常打邊爐用的撈籬中。不能過分貪心,芋絲4份3滿才可確保其在滾油中有膨脹空間。油溫要介乎80至100℃之間,下油鑊後要不斷輕搖,芋蝦才會圓得均勻。師傅說,好的芋蝦必須夠輕,代表其內裏有足夠空間感,才可做到不油不膩,乾爽脆口的效果。
簡簡單單的芋蝦背後,原來勞心、勞力又勞神。本公子忽然頓覺要好好向外婆學習這門手藝,以將這傳統世代相傳。
偵查地點:各大懷舊小吃店、齋店、中菜店
偵查結果:好的芋蝦,芋絲要夠薄且條條分明。而且不會過分緊密,內裏存在空間感。不油膩,乾爽脆卜卜。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