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附會 迎寒戰

踏入滑雪高峰期,相信大家都想感受冰天雪天的夢幻氣氛,但一般衣物當然不能抵抗零度或更低溫。究竟要穿着甚麼才能迎接寒風的挑戰呢?今次特別找來曾志成(John)和李敏婷(Miriam);兩位曾登上各大雪峰及探索極地的專家,為大家提供選擇衣服的心得,讓大家購買時更有概念。

衣着篇:羽絨是不是最佳的保暖衣物?

無論是人工或天然物料,羽絨也公認是最暖的,可惜濕水後會失去保暖功能。羽絨是十分纖細的羽毛,只要配合密度高的布料作為保護,便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一般的雪花不會對它有太大影響。然而,羽絨有超卓的保暖效能,皆因它能困着大量空氣,所以將它過分擠壓來收藏,反而會影響它的效能。羽絨褸以密度區分不同保暖級數,數字愈大保暖的功能也愈強勁。

羽絨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人工棉是近年流行的羽絨代替品,它利用織布的方法模仿羽絨。John指出雖然人工棉的保暖度比天然的羽絨會差一點,但勝在無懼沾濕,而且穿着起來比較輕巧靈活,賣相亦更好看。由於各個品牌都有自家的人工棉,故很難劃一以密度分辨,衣服上多會註明可抵抗環境溫度,方便大家揀選。

常聽到的Gore-Tex物料,具有作保暖功能嗎?

Gore-Tex屬防風防水物料,並沒有保暖的功能,但卻能隔絕周邊的寒風大雪,以及擁有良好的透氣性能,令衣服內保持通爽,因此是羽絨及人工棉的最佳護盾,大部分極地衣物都會將Gore-Tex連同羽絨或人工棉一起使用。除Gore-Tex外,類似的防風防水物料其實還有相當多的選擇。

除禦寒大褸本身的物料外,還有甚麼法寶可以保暖?

要保暖,換句話說就是要盡量保持衣服內的溫度。故此衣服的頸、雙手及腰間位置,最好備有索帶、彈性袖口或魔術貼,以防止活動時「暖氣」不慎溜走。Miriam更提醒大家,大褸最好蓋過臀部,而John則建議選購較貼身的衣物,均有助提升保暖效能。

除保暖衣服,還有甚麼是禦寒必備?

頭部會流失30%的人體熱量,因此購買大褸時,謹記同時選購帽子,而且最好挑選可覆蓋耳朵的。至於物料方面,以Fleece最常見,內裏抓毛有長短之分,其中以長的保暖功能為佳。另外,頭部的裝備還有Bandana,它既可充當帽子,亦可變成頸環,並伸延至口及鼻,為面部作最全面保暖。

手套是否愈厚愈好?

全天候的手套,有齊防風保暖功能相當方便,但相對較為笨拙。為顧及實用性,Miriam建議不妨姿整一點,先戴上較厚的保暖手套,再穿上較薄但可防水防風的。好處是,工作時可脫下面層的手套,以便更靈活掌控相機或其他工具。腳部方面,John建議選擇有一定厚度的雪鞋,能有效抗禦寒氣,而鞋面物料的透氣度要高,令鞋上的積雪可快速揮發。

不一樣的禦寒裝

愛美是女士天性,如果禦寒衣物色彩單調又設計乏味,豈不大掃她們到訪白色世界的雅興?Miriam話大家少擔心,只要不是零下十多度,又潮又實用的禦寒衣着仍有不少選擇。以港人最愛的日本山系產品為例,絕對叫人看得興奮。流行多時的Leggings,亦有山系款式,可搭配戶外運動裙子和保暖襪子,上身則有色彩奪目的斗篷,再加雪帽,仲唔係Kawaii呢!

飲食篇:酒精飲料能助保暖?

酒精飲料保暖,只是假象,酒精令血管擴張和血液加快運行,身體會突然溫暖起來,但實際沒有加添熱量,反而加快熱量流失。John指出,外國因喝酒而凍死的案件屢見不鮮。其實喝熱水已有保暖效用,以外來熱力加快血液流動。驅寒的話,傳統的熱薑水或含高熱量的熱朱古力,都是不錯的選擇。

高熱量食品中,哪種最具功效?

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含高熱量,Miriam說:「從熱量計算,兩種食品難分高下,但從消化及能量轉換角度看,碳水化合物會較易消化,飯和香蕉是個人首選。」另外亦可選擇Powerbar等,方便攜帶。

Miriam小檔案

80後旅遊達人,上山下海、闖沙漠及入雨林都難不倒她,曾多次參與籌劃南北極考察,現為《野外動向》雜誌主編和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探索大世界》主持及統籌。

John小檔案

Adventure Plus創辦人,曾任香港外展學校及香港大學攀山領隊,以及登山協會運動攀登教練,現為領袖及團隊培訓顧問、慈善團體「關懷八千」的創會會長。曾先後攀登過珠穆朗瑪峰及卓奧友峰等高峰,是本港首位完成3座8千米高峰,以及第2位完成7大洲高峰的攀山專家。

撰文:李家俊

攝影:李家俊、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鳴謝:The Overl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