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興起凍糕
雖然現今早餐選擇多的是,但對本公子來講,還是習慣在酒樓歎一盅兩件,喝口靚茶看報紙,了解世界大事。除了熱辣辣點心,酒樓凍糕點的選擇亦相當多。當中尤以有菲林之稱的芝麻卷,就最得本公子歡心。
早前和人稱怪師傅的點心高手互相交流,了解很多飲茶源流。飲茶風氣雖然60年代曾出現蕭條,但傳聞當時有位龍鳳酒樓的師傅,將原來只作下欄食材雞腳變成鳳爪,頓時令飲茶熱潮再次興起,更有「一籠鳳爪救全行」的美譽。
別以為本公子把話題拉遠了,就因為要不斷求變來吸引客人,才能引伸到凍糕和芝麻卷之出現。
40年代初,最早期凍糕是用粟粉打芡,後來才改用大菜凝固。到了50年代尾至60年代,酒樓開始有大型雪櫃和陳列櫃,於是大量引入凍糕點,當時將粟粉分量減少,再加入大菜而做成如紅豆糕等,後來索性棄用粟粉而改用大菜。再進化用魚膠片加大菜做成的啫喱糖,當時加把小雨傘,就成為特色小甜品,可算是小朋友的至愛。
工序繁複首重耐性
至於芝麻卷,近年多為內地機製,入口似塑膠,當然沒有手做的充滿濃郁芝麻香。幸好香港亦有少數有Heart的高級酒樓,依然堅持自家製造。海景軒行政總廚梁輝雄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據他所講,芝麻卷約於60~70年代流行起來,由於圓形一卷卷,就有別名「菲林」,90年代初開始消失。「80年代市道好旺,師傅根本來不及造,惟有減少手工繁雜的點心。90年代又由於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少人喜歡飲茶,生意大不如前,自然減少人手,利潤微薄而又繁複的芝麻卷首先被淘汰。」
吃掉一碟芝麻卷可能不用三分鐘,但原來製作最少三日!首先師傅要將芝麻攤平去除雜質,在全黑的芝麻粒中找出雜質,真是睇到眼花!揀好後就要沖洗乾淨,放平攤乾,有時可能要兩日才乾透。跟住用白鑊慢火將芝麻炒20~30分鐘至炒香。炒熱攤凍半日拎去磨出油分,隔渣隔油後加調味和馬蹄粉便做成芝麻漿。
保鮮紙墊芝麻漿
初時酒樓會將芝麻漿倒在拉腸粉的布上拉,但由於漿粉太薄,很易拉爛,梁師傅就想到用保鮮紙。保鮮紙鋪在盤上,倒下薄薄芝麻漿,待半凝固時可加少少修補厚薄不一的角落,蒸完再攤凍半小時後慢慢捲起來才算完成。計一計,由揀雜質到完成,最少用三日,如此手工繁複,利錢又不高,難怪之後漸漸消失。
將新鮮的芝麻卷放入口,滿嘴芝麻香不在講,質感軟滑,實在是機器製所不能媲美的。除海景軒,最近The Mira國金軒更特製出首烏芝麻卷,兩者對頭髮都有功效。另外,梁師傅更作出改良,造出有北京風味的山楂卷,也有用黑白芝麻造出的黑白芝麻卷,肯定令人大飽口福。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