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說是偉大發明,也不為過。一幀幀照片,既有紀實作用,又能扮演溝通橋樑,將各人的主觀視野呈現人前。像來自中產家庭的17歲少女翟心慈(Natasha),以鏡頭為弱勢發聲;跟爺爺同住廿載的大學生文永亮(Dennis),則用攝影重新建構爺孫關係;還有自小失聰的鄭海蘋(Apple),閱讀世界方法自成一套,光圈下「瀰漫」着常人遺忘的一份詩意……
「香港國際攝影節2012」重點節目——「另眼.相看:賽馬會社會紀實攝影計劃」,早前招募了Natasha、Dennis、Apple等22名不同背景人士參與,在知名攝影師從旁指導下,齊齊舉起相機,給眼前世界做記錄,並通過延伸攝影展,引領觀眾從不同角度感受生活。
拍攝器材輕便,愈來愈多人習慣以鏡頭記錄生活、分享感受,瑣碎如餐蛋麵也能成為焦點。就讀國際學校的Natasha,也是攝影發燒友:「手機的拍攝功能太方便了,用來記錄所見所聞,可令生活不再悶!此外,本身也喜歡用菲林相機,(相片)顏色靚啲,又需要思考一下構圖,看到成果一刻特別有滿足感。」對Natasha來說,攝影不僅是紀實工具,更可變成揭露社會問題的媒介,讓人反思。「之前跟社區組織協會到過深水埗籠屋探訪,真不明白政府怎能容忍籠屋、劏房等問題存在,2,000呎房子竟劏出100個單位,房租還要$1,500……實在是這個城市的悲哀。雖然自己無力改變現況,也希望用鏡頭為一群弱勢發聲。」
忙,是港人一大共通點,也常被人拿來作忽略家庭關係的藉口。大學生Dennis自幼已跟爺爺住在同一屋簷下,但爺孫關係沒有因此被拉近,直至5年前才出現轉機:「爺爺性格比較嚴肅,以往很少跟他溝通,自從他得了老人癡呆症,記憶力逐漸退化,我開始用相機替他記錄生活細節,也開始留意其生活模式,如活動習慣、衣服圖案等,有時更會偷拍呢!其實爺爺初時很抗拒影相,後來,當他連我也忘記時,反而會問我『你影唔影到o架?』自此以後,彼此的話題也愈來愈多……」由親人變陌生人再變朋友,攝影在這段微妙的關係中,既促成改變,也見證改變。
無聲音的定格世界,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幼年已失去聽力的Apple,無法以聲音跟現實聯繫,惟有在攝影方面另闢蹊徑,希望以「相」會友。
「聾人和相片,兩個世界都是寂靜無聲;通過相片,可表達出聽障人士的心聲及才能,畫面比拍攝方法更重要,這樣才能感動觀眾。」Apple利用攝影替聽障人士打開與大眾溝通的渠道,也希望藉此取得社會關注:「我希望善用自己的才能,拍攝更多令人動容的相片,令大眾對聽障人士的生活有深一層了解,藉此在社會上推廣傷健共融的訊息。」
展期:11月21日至12月4日
地點:沙田大會堂展覽廳
展期:12月18日至12月30日
地點:荃灣大會堂展覽館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梁偉德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查詢電話:2777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