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環保,Recycle一字經常被提及,但不知是港人天生善忘,抑或怕悶怕麻煩,除了膠袋稅能起到少許作用,又有多少人會堅持使用再造紙,或收集布碎、鋁罐、膠樽等廢物再利用?更何況,舊物要重生,不能沒有創意作後盾。
由Kay、Catherine、Match組成的年輕設計組合KaCaMa Design Lab,有見大眾支持環保常常是3分鐘熱度,決心將Recycle跟Design結合,並通過創意為完成品「調味」,延長各方對環保的關注度,像Banner燈、蛋殼蠟燭、廚餘「垃」腸,全是超越Recycle的Upcycle設計,抵撐!
通過改造和重新組合,給廢物創造一個新生命周期,是KaCaMa一直堅持的目標,但3名年輕成員起初對環保的認識跟你我無異,直至在大學接觸到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這一科,才意識到Upcycle的可塑性。
「跟拍檔Catherine和Match同於理工大學讀設計,因當時有一科叫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我們第一件作品Living Pixels,正是課堂要呈交的功課。它是一盞利用廢棄Banner製作的再造燈,幸運地被學校看中,有機會發展成商品。」作為KaCaMa核心成員,Kay坦言,第一次創作已獲得好評,激起3人繼續發展再用資源的鬥志,繼而嘗試以舊衣架打造茶几,又試過利用蛋殼製作蛋殼蠟燭Eggy Candle,但過程不是想像中順利,尤其是搜集材料方面,令他們深深體會到處理回收物料的問題。「離開校園以後,沒有校方的鋪橋搭路,發掘生產材料惟有親力親為,初時真的要四出奔走,例如收集蛋殼過程,先向麵包店埋手,之後再跟慈善團體開設的食堂合作,才能確保貨源。」
其實本港的環保事業已不斷進步,但比起歐美先進國家仍有一段距離,KaCaMa的成員便曾參與一項Designers Exchange Programme,到德國交流兼擺檔參展,並順道參觀當地Upcycling Centre,了解人家的回收、減排工作是何等完善。「那兒設有回收物料中心,任人選購,又開辦工作坊,因此參與舊材質DIY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再者,當大家提倡Upcycle之際,德國已再跳一步,大搞Supercycle,即整個生產過程變得更Innovative(創新),甚至從物料開始着手,例如加入衣物纖維、石屎等,從一開始改變其Texture(質感);又或是將廢紙壓成木紋紙張,運用起來,自然多變化。」
Kay又指出,當地人對環保工業十分支持,路線比較偏離主流的設計公司也能生存,因此不少設計師都樂意小試牛刀。「這與社會氛圍有關,香港人比較內斂,對某東西感興趣也不會輕易流露出來,相反德國人的反應很直接,對你的作品有想法會即時提問,對設計者來說,尤其是新人,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還記得當初我們帶了Banner燈、衣架茶几和雞蛋蠟燭去德國,結果除了那張非賣品茶几,全部賣光,很開心呢!」
德國的經驗給KaCaMa的設計帶來不少啟發,有見港人對資源再用的熱衷程度不及外國,3人決定要在設計中加入更多有趣元素,甚至希望用者可參與其中,頭炮正是以廚餘炮製的「垃腸」!
「從德國回港後,我們認為要做一件與當地有關的作品,剛好那段時間看了《剩食》一書,赫然發現本港的廚餘問題嚴重,於是想到不如利用廚餘作肥料,混合泥土和種子,藉此用來種植。至於以腸狀為造型,一方面受德國肉腸的啟發,另一方面是腸形本身有點似扭氣球,可捏成不同形狀,如小狗、長劍、花花等,令整件事更有趣。」
除了「垃腸」,廚餘染料是KaCaMa另一新搞作。Kay說:「天然染料有很多,藍莓、紅莓就是很好的選擇,但鮮有以廚餘作材料,製作時要面對不少難題,例如食物的酸鹼度不一,容易變色,但過程中令我們觀察到廚餘不等如臭,也不一定是黑鼆鼆的,它可以產生不少可能性。」早前一項展覽,KaCaMa更將廚餘染料放入點滴袋,讓參觀者隨意扭開,自行於白色布料上染色,親身參與設計,只因他們相信只有令使用者或參觀者可落手落腳DIY,才會知道環保、回收、減排等道理不是想像中沉悶。如此宣揚環保,亦比起要人不斷跟Rules,或是不可做乜乜乜,有效得多!
9月8日至10月7日期間,KaCaMa將於樂富、良景和天瑞商場舉辦Workshop,教授大家製作蛋殼蠟燭和環保袋燈,有興趣者可瀏覽www.facebook.com/KaCaMaDesignLab/。
撰文:郭淑怡
部分攝影: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