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狂賢:感動是這樣煉成的(下)

儘管覺得「倫奧開幕禮」有多好,但對當中(尤以開首重演歷史的一幕West End式音樂劇)只標榜工業革命如何偉大,無提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家庭、價值觀和文化的禍害及巨變;只講一二次世界大戰如何黑暗,但對英國本身的殖民和侵略行為隻字不提,實有歌功頌德、文過飾非之嫌,教我看得甚不自在。

對於一個近來對北愛統獨之爭的歷史略有接觸的我來說,這種就殖民歷史留白的做法,是相當突兀。而且,作為曾被英治的香港人,縱使有多欣賞港英的部分「德政」(如帶來司法制度),也不能否認他們亦曾為香港社會帶來極大不公,有過極腐敗的時代。一面倒揚善隱惡,是遮瑕的化妝術。

但在這種大場面裏化妝,人皆為之,只是厚顏程度不同而已。英國對北愛亦曾有過「血色星期天」的血腥鎮壓,但起碼人家於兩年前翻案,首相亦有道歉,於厚顏程度上,還遠不及「六四」沉冤未雪就忙於炫耀國力、以「經濟發展」壓倒公義和天理的中國。建基在高壓維穩和本可改善民生(如渠務工程)的巨額公帑的京奧開幕禮,那種豪華宏偉,實看得人倒胃和憤怒。

人要感動,須經理性思考得出「原因」和感性的觸動。看倫奧開幕,經衡量後我仍認為英國是個對世界有深遠貢獻的國家,是感動的「原因」。感性上,我畢竟在英治下成長,對英國的文化產物總有感情,再遇會被觸動。亦因此,那晚我聽英國國歌時,竟熱淚盈眶。這是自然流露之情,毋須教導,而「國民教育」的恐怖之處,正是以不全不實的資料影響學生的「理性」思考,和硬性規定對某些人/事須有某種「感性」反應,多違反人性!

創作人及唱片監製•周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