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狂賢:心中有賊(下)

歌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另一處教我着迷的地方,就是弦樂的編排。昨天談過兩句由Octave琴音所構成的純音樂旋律,是歌曲的標記,但它們只是整個旋律的上半部,緊接還有兩句,依舊由鋼琴主導,卻伴有弦樂,且多了二部同奏着,提供和聲,令氣氛倍覺淒怨和蕩氣迴腸。

可是更精彩的,卻在Bridge的部分,即每次歌手唱罷、上述4句琴音旋律完結後的一段。在那裏,弦樂(跟電結他)以四粒音符的模式(Pattern),不斷重複,力量愈來愈大,加上沉重的擊鼓節奏,令迫力一下子推向高點,就像戲中那種冤屈不斷累積,到達爆發的臨界點,令人幾近窒息。

但好戲還在後頭,到這段Bridge第3次出現時,竟跳出那四粒音符的框框,變奏成好像愛爾蘭民歌那種Modal音階所組成的樂句,除弦樂和電結他外,更加入如風笛的傳統樂器合奏,再強化歌曲的愛爾蘭元素(歌手Sinéad O'Connor本身已是愛爾蘭人),提醒聽眾這是一首有關愛爾蘭的歌,當中所唱/奏出的壓迫和悲情,是愛爾蘭曾深深經歷過的,期望大家不要看完電影(《因父之名》),就彷彿無事發生過般離開影院;像呼喚着觀眾思考他們國家的問題,反思甚麼是公義。

電影《因父之名》中的愛爾蘭共和軍,常被標籤成恐怖分子。無疑他們訴諸暴力的抗爭手法,確實值得譴責,但英國長年對北愛獨立分子的不公對待、歧視和武力鎮壓,也同樣值得譴責。要懂得尋根問底,不一面倒相信權力機關的論述,全憑獨立思考,這亦正是我們反對「國民教育」,不希望下一代只懂向政權歌功頌德、聞國歌落淚、和不懂質疑的原因。故此本周日,又要上街了。

電郵:adriancpy2@gmail.com

周博賢‧創作人及唱片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