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Fit肌肉關節保靈活

關節就是骨頭互相連接的地方,方便人體活動。不過,隨着年歲增長,關節液分泌會相對減少,膝關節亦會因長年累月的摩擦而勞損,令軟骨變薄,若然加上保護關節的肌肉及筋腱疲弱、身體過重、不正確的姿勢和活動,情況便會更差。因此,想強化關節,便要靠平日對關節周邊肌肉的訓練。

有年輕化趨勢

關節炎,是指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從而影響正常活動。據陳凱輝醫生指出,都市人關節扭傷、受損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且現代人需要長時間於電腦前工作、少運動,令肌力積弱,以致因肌力不足而扭傷、筋骨勞損等個案有年輕化的趨勢。再加上姿勢不良,肌肉承受的壓力過大,變得繃緊、缺乏彈性,就容易出現急性扭傷。

強肌肉保關節

要減少關節扭傷、受損機會,物理治療師馬學汶(Barry)除了建議大家於運動前進行熱身,讓體溫上升,促使血液循環,助提升身體柔韌度及關節的承受力之外,亦建議大家閒時可多做伸展動作。Barry說:「關節扭傷、受損的成因,大都是由於小腿、腳踝面對突如其來的動作轉變的反應太慢;此外,亦有機會是因關節周圍的肌肉不夠強壯,未能保護關節所引起。故此,最有效預防關節受損的方法,便是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這可利用運動器具如啞鈴、健身球等鍛煉肌肉力量,提升肌肉反應速度、平衡力和協調性。」

按體質做操練

然而,過度操練關節周邊的肌肉,卻會有反效果。Barry認為強化肌肉、鍛煉肌力、平衡力的運動,不需要每天進行,一般而言,大約持續三、四個星期,每星期進行兩至三次,視乎個人的體質,每次進行10至30分鐘,已經能夠感覺明顯的效果。Barry續稱:「所有動作沒有一定準則,只需有肌肉拉扯的感覺即可,大家不需要為求達到『標準』而勉強自己。此外,平衡力較差的人,可以先於平地做,讓身體適應,循序漸進,有利持之以恒。」

注意關節受傷

面對關節受傷,許多傷者都會不以為意、忽視其嚴重性;然而若不加理會,可能會再次拗柴、引發關節炎、軟骨磨損,甚至長骨刺,傷患甚至會牽連至膝蓋、腰部及頸椎,導致頸椎移位的風險增加。另外,亦會有傷者利用熱毛巾敷患處,以為可紓緩痛楚,但並不知道這會令發炎更嚴重,而且加速患處的腫脹及出血,令更多黏連組織增生,影響康復進度。因此,萬一關節不幸受傷,應盡早找醫生診治。

無論是哪部分關節受傷,短期內都不適宜大量活動,以「拗柴」者為例,由於其腳踝穩定性低,短期內不應穿高踭鞋,以免再受傷;而頸椎受傷者,為減低頸部再受傷的機會,除了要避免大幅度行走之外,可使用充氣頸枕承托。而在傷勢穩定後,可進行物理治療復康運動,當中包括平衡訓練、功能性訓練(跳、急停動作)及肌肉力量訓練(例如單腳跳),以逐步提升關節穩定性及肌肉力量。不過,各類訓練需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及日常需要而定,應諮詢脊醫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強化關節小運動

Ⅰ.針對背肌

仰臥,屈膝,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提起臀部,直至上身與大腿成一直線,維持5秒,然後回到預備姿勢,重複做10次。

Ⅱ.針對頸椎

頭部和下巴收緊並拉向後,維持5秒,然後放鬆。重複10次。

Ⅲ.針對腳踝

雙腳站立,雙手扶牆,腳踭離地維持5秒,然後慢慢着地,重複10次。

撰文:司徒德琳皀部分攝影:胡振文

鳴謝:運動醫學碩士陳凱輝醫生、

FitHealth物理治療中心及輝健醫學運動中心高級物理治療師馬學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