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村妹 Jessey曾翠珊

「電影是談跟人有關的事,當中滿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這位土生土長的村妹曾翠珊(Jessey),以自己的鄉土情懷轉化為光與影,經歷了十年創作路,憑長篇故事《大藍湖》蜚聲國際,與許鞍華的《桃姐》雙雙揚威第13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更於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榮獲最佳新進導演,成為新一代傑出的人文電影導演。

蠔涌情投《大藍湖》

修讀聲音設計與混音的Jessey,畢業時正值數碼攝錄機興起,因此想以拍攝紀錄片,透過鏡頭看世界。「自出娘胎以來便生活在西貢蠔涌村,這裏一草一木、一家一戶,都滿載難忘回憶。我希望將鄉村情重現銀幕,跟大家分享,亦可喚起觀眾對身邊社區的關懷。」Jessey構思《大藍湖》時,剛從外地工作回來,驚覺村落在都市化洗禮下的變遷,在新舊交替,像是虛實之間,創作了女主角張麗儀(唐寧飾)的出走回家故事。「電影有幸得到藝術中心及發行商支持,能夠在院線上映3個星期,成功引起人討論,不過最重要是,多了觀眾聽我的故事。」

人文電影衝出香港

其實不只是《大藍湖》,早於2008年《戀人路上》,她的作品已游走海外大小影展。對於這種獨立製作的人文電影,能夠衝出香港,Jessey相當珍惜每次交流機會。她形容:「參加外國影展的最大得着,是可近距離接觸當地文化,並與世界各地的電影人討論,從他們的角度尋找靈感。」她記得上次跟許鞍華導演一同出席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親近,如能隨意跟其他國家的導演交換拍攝手法心得,亦可以近距離跟演員見面。

那是否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呢?她並不認同:「像亞洲電影節便是東南亞著名影展之一,最近更選取不少精彩作品,而且一屆比一屆好氣氛,實在不容忽視。」但對於以不斷參加影展來尋找搵銀機會,她就不敢苟同,「參展並不是獲得融資機會才算成功,最重要是在不同界別建立人脈網絡,因為難保數年後,大家會有合作之時。」因此必須虛心學習,勤於播種,成功才會出現。

感謝創作同路人

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Jessey憑《大藍湖》被提名為最佳新進導演,最後更高票當選。相比起首套長篇作品《戀人路上》,今次《大藍湖》的最大突破,是能在較充裕的資源下拍攝。她解釋:「我早期的創作多數受制於資金,因此只能起用一些非職業演員,加上經常以自身角度主導劇本流向,所產生的化學作用有限。今次難得找來資深演員唐寧等演出,加上編劇陸寶寶的參與,大家擦出的火花造就今次成果。」今後Jessey將嘗試在不同層面參與電影,如聯絡片商、洽談合作等,希望新作有更多發揮空間。

後記:村民齊撐!

Jessey愛蠔涌村,蠔涌村民更愛Jessey,當村中父老得知她獲獎後,竟在村口樹立巨型花牌,令她既感動又驚喜。而且在訪問時,她不時跟村民寒暄,看到她臉上的笑臉,感覺悠然自得。

Profile

• 2008年憑《戀人路上》獲台灣南方影展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片

• 2011年憑《大藍湖》參展第13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第8屆香港亞洲電影節、第22屆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 2012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進導演

• 2012年憑《河上變村》代表香港出席巴黎Cinema國際電影節

新進導演必參加

新入行搞電影,最重要是為自己累積經驗,期望作品打響名堂,本地的「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便是一個不錯的起步點,如影片經評審入圍獲獎後,更可得到發行及放映機會。而在亞洲方面,日本東京「Tokyo Filmex影展」的競賽部分,也是鼓勵及表揚新進導演的試練場。此外,柏林影展舉辦的「Berlinale Talent Campus」年輕導演冬令營,更是一個為期6天的交流團,當中包括學術座談會、工作坊等,讓各人可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電影作品。

撰文:廖俊斌

攝影:郭凱敏(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