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薄香軟熱腸粉

廣東人,早餐最愛一盅兩件,兩件當中菜公子最愛是腸粉,不論是蝦米腸或街邊的豬腸粉,或是加入叉燒、鮮蝦的即製拉腸,每次見到總忍不住口。

說起腸粉,大家都知是因為外形像豬腸而得名,究竟何時出現?誰人發明?講法就出現多個版本。追溯最久遠的,要說到清朝乾隆年間,據說乾隆王愛遊江南,一次聽了大臣紀曉嵐介紹嶺南粵西一帶的美味小吃,來了興致,於是蠢蠢欲動決定秘訪粵西。一天,他去到粵西湛江一帶,在市集看到老百姓圍着攤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白色條狀的食物,於是好奇地問身邊的地方官員,地方官介紹那是米製的,叫粉條。乾隆說:「粉條的形狀好像豬腸子。」官員附和地說:「是!是!真像豬腸子。」就是皇帝的一句話,這種原先名為粉條的東西,人人改稱「豬腸粉」。

另一說法是腸粉在抗戰時期出現,由廣州一間名為泮塘荷仙館的酒家廚師所創,起初沒有餡,稱齋腸;後來一間廣東酒家老闆將下欄的鮮蝦、牛肉、雞肉及菜等用粉皮包着,變成今天的有餡腸粉。由於大受歡迎,令茶樓師傅爭相倣效,腸粉餡料亦愈來愈豐富。

豬腸粉本是甜腸粉

對於廣東人來說,腸粉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早餐,隨着點心專門店愈開愈多,大家在晚上或消夜時段都吃到腸粉。不說不知,腸粉原來有甜的,而且不是近年才有。最早期廣州街頭興起的甜腸粉是用糖浸的蔬果伴吃,再拌上炒香芝麻,而現在就變為用甜醬和麻醬取代。本公子最懷念小時候幫襯腸粉檔,對老闆說「來個混醬呀!」,老闆會先在碟上鋪一張牛油紙,塗點生油,然後拿起鐵鉸剪「嚓、嚓、嚓」,手起剪落,將長長的腸粉剪成小塊,再熟手地澆上豉油、麻醬、甜醬、辣醬、芝麻。腸粉帶醬料甘香與甜味,又不失本身米香,入口軟滑,超好食!目前要食豬腸粉,我首選深水埗的「合益泰」,腸粉皮做得特薄,捲起來比較纖幼,特別滑溜,帶有米香,麻醬加了豬油,如畫龍點睛,濃度適中,比一般的更甘香。吃這腸粉,我顧不得儀態,將腸粉連醬「」一聲入口,正!

布拉、抽屜各具特色

至於鹹味腸粉,就是香港常見的布拉腸粉,以及一種叫抽屜式的腸粉。由於兩者的製作器具和方法不同,做出來的腸粉也有分別。布拉腸粉一般在特製蒸爐上鋪一塊白布,再將米漿倒在白布上,放上餡料同蒸,待米漿蒸熟把白布反轉,放到掃上油的枱上,將白布拉走,捲成條狀切成數件,吃的主要是餡料味道。而抽屜式腸粉則以品嘗腸粉的粉質及醬汁為主,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在粵西如肇慶、雲浮一帶則享負盛名。本公子早前就去過肇慶,一嘗地道的抽屜式腸粉,店家用上3層式蒸爐,俗稱蒸粉機,每層用的是大圓鐵板,倒入米漿後,蒸2分鐘,形成粉皮,然後用腸粉專用鏟子把腸粉從前到後,或者從後到前剷起。這種腸粉特別之處是軟潤爽滑彈口,配上每家特製的豉油汁及辣椒,回味無窮。

軟滑帶米香

哪一種腸粉都好,好吃的腸粉首重滑滑質感。厚薄得宜,入口軟滑,吃到米香甜味,有口感得來不會吃滯。位於佐敦的「堂記」是本公子的心水,每隔幾個月便會專程駕車到訪,來一客美味手拉腸粉作消夜。堂記老闆兼師傅鄒生做腸粉40年,堂記也開了20多年,每天拉的腸粉不計其數。問他何謂傳統腸粉?他想了一想,說:「腸粉的粉漿來去也差不多,都係憑師傅經驗,像我的粉漿,除了用米漿外,還加入澄麵和生粉,食落煙韌啲滑啲。」請教他怎樣做出滑溜腸粉,秘訣是時間控制。「我哋兩個蒸爐是特製的,火力特猛;腸粉皮不會蒸過龍,平均2分半至4分鐘左右,視乎餡料而定,講到尾都係經驗啦!」鄒生邊說邊密密手做。

餡料新變化

至於餡料,首3位必定是叉燒、鮮蝦及牛肉;不過近年潮流興創新,一些新奇口味的腸粉也廣為大家接受,堂記做燒鴨腸粉,成一時佳話,老闆講明燒鴨並非自己燒,亦不會買最靚的貨色,皆因蒸出來味道會有所改變,所以只會揀選中規中矩的現成燒鴨,然後再手拆成肉絲。本公子雖然出名食得招積,但亦明白20元食到一碟皮滑的燒鴨腸粉,還能挑剔甚麼?哦!有!唯一要彈是店子的營業時間,每晚要7點才開門,早上、下午要吃,就得向另外兩間心水店進發。我說的是太子砵蘭街的「第一腸粉」,小店摘了米芝蓮星星,立刻一登龍門,成了人龍店,雖然要久等,但這裏的腸粉夠晶瑩透薄不易爛,香滑而煙韌,配上脆瓜雜菌等餡料,美味又富特色。至於同獲得米芝蓮星星的「添好運點心專門店」,其叉燒腸同樣皮薄軟滑;別說我為食,統統都值得一試。

檔案編號:027

偵查地點: 各大腸粉店、點心店

偵查結果: 好吃的腸粉應該軟滑得來有口感,透薄得來帶米香。

菜公子 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