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狂賢:救火的少年

《十個救火的少年》是達明一派歌曲中我最愛的一首。除了故事性的歌詞寫法有趣,寓意深長外,其編曲與歌詞的反差亦相當大膽,以狂野的不協調,來凸顯歌曲所表達的荒謬和可悲。

歌詞訴說着一個悲慘的故事:救火隊員見大火而「熬底」,相繼以不同「理由」離隊,剩下的又內訌分裂,最終救火的3人葬身火海。然而,編曲令歌曲的氣氛相當熱鬧,以簡化的森巴節奏、玩味甚濃的背景人聲合唱,和千里達鋼桶鼓(Steel Drum)的過場音樂等元素,製造極富拉丁味和節慶的效果。

驟聽歌詞與編曲風馬牛不相及,但對我來說,正是這種「九唔搭八」,強而有力地將歌曲中「勇敢VS怯懦」、「理由VS藉口」、「團結VS內訌」、「大火(強)VS人丁單薄(弱)」和「可悲VS可笑」等反差元素尖銳化,令聽者由「摸不着頭腦」,到「再聽再思考」,最終到「啊!原來係咁」的過程。這例子亦指出,編曲上悲傷,不一定是悽怨的提琴獨奏,憤怒亦不定要電結他狂轟。

歌詞也像「萬能Key」,可將當時(1990年)的社會狀況放到詞裏解讀,放在現今的亦可。在剛過去的「選舉」裏,我們親睹某些選委(如醫學界、文化界和個別地產商)臨場轉軚,「選舉」當日,會展場外的集會人士在結果宣布後,亦按各自邏輯分道揚鑣,未能凝聚強大的抗爭氣勢。

一切已成定局,香港會否如歌詞所說「瞬息之間,葬身於這巨變」?十個救火的少年,往後又可如何整合團結?

創作人及唱片監製

周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