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多年捐助軟硬件 為港增添文化藝術色彩

曾幾何時,香港被視為文化沙漠;但隨着近年政府及業界大力推動,文化藝術再受重視。植根香港過百年的香港賽馬會,多年來一直默默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發展及保育活化。馬會在過去十年已撥捐超過二十一億七千萬港元,支持多個與文化藝術及保育活化相關的項目。馬會支持香港藝術節四十年,從未間斷,捐款超過二億港元,促成多個世界頂級藝術團體來港演出,豐富港人文化藝術修養。

今年為慶祝馬會對香港藝術節過去四十年的支持,除每年支持三個世界級表演,以及捐助購買「香港賽馬會學生專享節目」的門票外,馬會更與藝術節攜手為香港及各地觀眾呈獻兩個全新節目,包括將新西蘭最大藝壇盛事「藝裳奇幻世界」首次搬到香港,並由模特兒及舞者演繹出由本地及海外設計師負責的百件藝裳,交織一個色彩繽紛、超現實的藝術匯演。而另一新節目名為「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由五位本地年輕一代編舞者創作新篇,各展身手,推動本港舞壇發展。

上周六(一月二十八日),馬會主席施文信先生聯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多位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逾二千名嘉賓及員工出席於九龍灣展貿中心舉行的香港賽馬會預演之夜「藝裳奇幻世界」。施先生更與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於周二(一月三十一日)晚一同出席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藝術節開幕禮。

施先生指出﹕「四十年來,香港賽馬會與香港藝術節合作無間,為藝術節的茁壯成長給予支持。今天的香港藝術節不論在表演藝人數目、演出水準及節目種類各方面,都成為亞太區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我們相信沒有藝術的城巿便沒有活力,所以馬會多年來致力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發展。」

香港藝術節主席李業廣先生表示:「藝術不但改善生活質素,亦可體現生命價值,這對文明社會來說皆不可或缺。我非常感謝馬會對藝術節長久以來的慷慨支持,亦期望我們的友好夥伴關係會延續至另一個四十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原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在七十年代負責香港藝術節的推廣。

「馬會捐助香港藝術節四十年,對推動本地藝術文化產生積極的作用。藝術節的成功,促進了文化場地,例如尖沙咀文化中心的興建,並孕育了很多本地成功的藝團。」

單以文化藝術為例,馬會捐助的項目包括賽馬會演藝推廣計劃「掌聲背後」、「賽馬會表演藝術場地資助計劃」,興建香港演藝學院和活化石硤尾工廠大廈成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翻新香港藝術中心等;以及支持「賽馬會藝力顯光華」及「賽馬會共融藝術工房」,鼓勵殘疾人士參與文化及藝術活動。

文化保育 由傳統到創新

去年大坑舞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這項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傳統活動備受注目。參與舞火龍逾半世紀,六十五歲的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見證着大坑的轉變,對舞火龍的熱誠沒有絲毫退減:「小時候我只是從旁舞花燈助興,十五歲才有機會跟大隊舞火龍到大球場。○三年沙士時期,我們更一連三日在維園舞火龍,秉承傳統為市民消災滅瘟。」

輝哥表示近年很多老街坊都已搬走,籌款時遇到不少困難,幸好得到馬會及時捐助,不然百多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便會失傳,輝哥更獲資助開班授徒,向過百名學生及市民分享火龍歷史及趣事,示範着火龍的傳統技藝。「大坑火龍不只是一個傳統、亦是維繫着大坑以至全港市民的感情,除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外,每年都有過萬名市民觀賞,有些更是一家幾代人一齊來,亦有移民海外特意回來的舊街坊,所以這項傳統一定要延續下去。」

大坑舞火龍的百年傳統繼續薪火相傳,其他舊事舊物亦因新科技得以重生。文化葫蘆項目總監吳文正花了五個月走訪深水埗區,從一眾舊街坊及老店舖中,收集了不少珍貴的歷史圖片及資料,轉化成互動程式,在馬會支持下舉辦了iTour文化導賞團,讓公眾邊拿着iPad,邊穿梭區內大街小巷,以嶄新手法認識舊區種種點滴。

曾是攝影師的吳文正認為要把握機會將舊區歷史保存下去,「我翻看四年前出過的攝影集,發現當時記錄的不少老店及檔攤現已經蕩然無存,所以想借助iTour活化歷史,把舊元素配以新科技,以全新形式保存港人的集體回憶。」

馬會對文化保育的貢獻:

·大坑火龍

· 滘西洲洪聖古廟

· 元朗大夫第、二聖宮

· 粉嶺松嶺鄧公祠

·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深水埗「創藝傳城」計劃

·「港文化.港創意」活動

· 「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

·「香港記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