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家姐,小時候的志願,是在家樓下賣豬腸粉。
無他,因為腸粉哥哥個個街坊都識,個個一邊讚他靚仔一邊叫他多加點芝麻,好威水,而這溫韾的情景,相信只能在老區才能保存,例如深水埗。
讀城巿規劃卻沒當大路規劃師的鄭敏華(Patsy),過去半年穿梭深水埗街頭街尾,訪問了超過100名街坊商戶,嘗試了解深水埗何以是深水埗、如何重建方可保持老區味道不變的問題,研究已有小成,其一被印製為「深水埗有得做──便民手作服務業指南」。
深水埗有七成私人樓宇樓齡皆達30年或以上,樓舊人老,順其自然的,重建之聲不絕於耳。09年尾深水埗區議會委託顧問進行一項名為「地區願景研究」的活動,顧名思義,就是要看看深水埗居民對重建有甚麼願望憧憬。花了3個多月,作為負責人的Patsy逐條街逐戶人探查,最後歸納出其中一個深水埗特色便是「方便」。
「在這個稱為『便民生活區』裏,一切生活所需,其實都可以在15分鐘腳程內便找到。」而「便民」所指,就是扎根社區多年的手作服務業,範圍包羅萬有,由補衣紙樣裁縫,到電器鐘錶維修等,說他們是做生意又好,當幫街坊亦得,Patsy以「豐儉多元」來形容這個社區,除了便,還因為平。
「現在還有10蚊一個的燒肉飯盒包例湯?」有,深水埗還有。政府統計說深水埗是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最低的地區,窮,但奇在沒被標籤「悲情」,因為錢在深水埗這裏特別好使,據Patsy說來,是「賺到不及用到好」:「我朋友在沙田返工,在第一城食個午餐動輒上百元,在深水埗,竟然還有全店最貴不過四蚊的麵包店。」在社區調查員眼中,深水埗是一個極成熟的自由經濟體,未有財團壟斷的情況出現,選擇多,街坊街里有比較,價格自然會調整。
Patsy於04年開辦「思網絡」,出版《SEE Magazine》這本專門探討社會規劃和民間文化發展的雜誌,可說是商業出版下的一個異類。「政府發展只看數字,有多少人支持便拆掉,多少人反對便停工,只看量化結果。重建本身沒有錯,但若對民間細節做得不足,結果只會招來居民的事後怨懟。」她參與過中區警署的保育研究、做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和嘉咸街小店的保育研究時拍過紀錄片,選擇留守民間研究,就是希望能以社區研究(質化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去彌補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不足。
「例如訪問過一位住板間房的獨居老伯,他每日有甚麼好做?後生仔就話可以去打機、踩單車同睇戲,有一萬樣嘢可以做,但對於一個阿伯,他只能落街行下坐下,選擇原來好少,一條街,令他的生活好過了很多,那條街道的環境、人流、多元化,畀到阿伯好大的安全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試問這條街於阿伯的重要性,又如何量化?」我們的重建政策開始講以人為本,講文化,但其實文化就是生活,是那百多家便民手作企業。阿伯獲編了兩次公屋都放棄不上樓,就是因為怕遠,不知如何行返深水埗,沒有了這條街,阿伯可能命都短幾年。
整個對話,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地X霸X」這4個字,Patsy無意跟激烈抗爭的負面形象扯上關係,純粹只希望改變能在一個令人安樂的步伐中進行。她對一名上海創意產業園領導所說的話印象猶深:「一個地方所以有文化,就是要慢,但既然我們不能停止發展,那唯一可做的就是拖慢這個過程。」
「重建發展就像由一跳去十,是否人人都可以跳去十?結果只有原來站在十的人方能生存到,我沒有說他們是錯,但顯然不是公平遊戲。」眼下所見,這些便民手作生意還算很不錯,前提是租平,講到最後,焦點還是落到地產因素,重建後,手作業要交天價租,誰是贏家,無謂畫公仔畫出腸。
1. 展覽
手工行業專題館:
福華街191-199號G2,3舖
生活豐儉多元及方便特性解說館:
欽州街37K西九龍中心8樓F46舖
《愛麗絲夢遊仙境》展館:
元州街 85-95號新高登電腦廣場2樓224號舖
日期:2012年1月7日~31日
時間:1:30pm~6:00pm(周一至五)
11:00am~6:30pm(周六及日) (初一至初三休館)
2. Time Waits For No One
生記鐘錶時間之旅
生記老闆吳先生與你漫談鐘錶業發展,並即場拆解機械錶,帶你認識各鐘錶構件。
日期:1月14日(六)
時間:11:00am~12:00nn
名額:15人
3. 衣飾DIY精華遊
精華老闆與你暢談五花八門的衣物加工業,並即場示範打鈕。參加者可攜帶需要打鈕、打鈕門或配鈕的衣物,又或是DIY小飾品,於工作坊後到精華,並順道參觀各式打鈕機器。
日期:1月14日(六)
時間:3:00pm~4:00pm
名額:10人
引述小冊子中介紹過的特色商店,莫說15分鐘腳程內找齊你生活所需,有部分商戶可能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老店,到展館拿一張「便民地圖」,便可以逐一探索。
張女士的淑女時裝原來是服裝設計界中有名的操刀大師,只要客人拿來概念圖樣,她便能化概念為實體,代客挑選物料、研度尺寸、設計紙樣、裁剪縫製、一條龍服務一手包辦,一套套時裝便「無中生有」。Patsy從張女士處借來的展品,其中一件是森美拍廣告時所穿的首辦,多年來她還為譚詠麟和何韻詩等名人做過舞台服裝等。
不知大家家中放麻雀的那個箱,是否還是灰銀色帶點銹迹的鐵盒?說不定那是何忠記出品。介紹指「經營逾50載的何忠記,掛滿林林總總的白鐵製品,一塊白鐵在何植強師傅手上千變萬化,大至酒樓牌檔用的桌板鐵箱、小至家居用的信箱水桶都一應俱全」。
看其描述,相信香港沒有多少此等店家:「西九龍中心對面,『風扇醫院』掛着的兩把風扇就是招牌,30多年『臨床經驗』的馮先生蹲坐在小椅之上,替人們帶來的『病人』看診,手起螺絲刀落換幾個『器官』,風扇便『行得走得』」。
「開業42載的協義興,第二代傳人林小姐已是自小偷師學打絲棉被,承傳這門香港買少見少的傳統手藝。打絲棉被靠人手觸感蠶絲的彈性和柔韌度,逐絲逐絲打成紋理,也靠人手掌匡厚薄平均。」打一張單人被約需4斤絲棉、雙人被則要5斤,價逾$2,000,但可蓋足30年。
鄭敏華,城市規劃碩士,於灣仔喜帖街重建項目中,和導師杜立基首次參與社區重建規劃研究,曾任職主流傳媒工作逾10年,於04年與友人創辦《SEE Magazine》及所屬機構「思網絡」。
網址:www.project-se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