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ing History Glass導賞灣仔文化

「灣仔藍屋?囍帖街?甚麼來的……」大部分學生都沒太多機會接觸本土文化,對身處的城市、甚至舊城區都沒有很深認識;而面對現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香港,很難叫他們想像幾十年前只有唐樓而沒有地鐵的境況。有機構特意舉辦導賞團,以灣仔區為主題,帶學生游走舊區,與街坊切身交流,了解發達城市背後的歷史民間小故事。偶爾跳出書本,也許能發掘更多的學習趣味!

落區了解保育與發展

由聖雅各福群會主辦的灣仔民間生活館社區文化導賞計劃已踏入第三年,為一項社區文化推廣活動。負責人Christina表示是次活動旨在鼓勵學生作多方面學習,同時以此作為認識社區的起點。「過往均有不少學生參加,他們對香港的早期面貌十分陌生,因此普遍對舊區十分好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們接觸舊人舊事,認識過往的事物。」保育與發展是近年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藉着「落區」先對舊城作了解,然後讓學生學習作批判思考,從而建立自己的一套看法。

現身說法 加強同學興趣

導賞團的設計盡見心思,除了行程豐富之外,內容亦非常多角度。除了一些歷史背景及建築美學介紹,導賞員還會為學生講解灣仔過往及將來的發展路向:「我們希望學生對保育不只停留在緬懷的層面,而會想想將來面對甚麼發展,所謂的舊事物又應如何處置呢?這些沒有既定答案,留待學生自己思考。」

機構還邀來灣仔街坊及社區人士當導賞員,除了跟學生細說歷史外,亦能加入民間故事及個人經歷,令事情變得更立體。根據過往經驗,同學均對小故事十分有興趣,如從前水務系統未發達時,需有人擔起「倒夜香」的工作,把糞便擔來倒去。分享當中經歷時,同學們覺得好笑又驚訝。「在現今資源富足的時代,學生們沒有想過從前的人在資源不足下如何生活,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認識自己身處的地方。」Christina補充。

動態學習 分外投入

導賞團形式有別於靜態學習,學生分外投入認真。Christina笑言曾經有學生參加後對文化保育產生濃厚興趣,不時主動聯絡舊區街坊,了解更多該區變遷,及後更踴躍參與同類活動。過往,某些導賞團會加有講座、工作坊的環節,讓學生從活動中延伸學習。Christina亦提議老師為學生設計一些活動於導賞團後進行,而應以多角度為主:「老師可試試帶學生參加一些政府機構的講座,或是透過剪報、討論、角色扮演、藝術工作坊等形式讓學生互動學習,從中讓學生了解各個社區的人和事、角色與立場。」

活動詳情:

主辦機構:聖雅各福群會

名稱:灣仔民間生活館社區文化導賞計劃

費用:$600/20人

查詢:2831 3221

撰文:郭鎧琳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