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口惠實不至 失智長者有誰憐

兩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被證實患上失智症,喚起社會對長者認知障礙的關注,但卻沒有觸動港府的麻木不仁。由於港府袖手旁觀,失智患者基本上處於自生自滅狀態,致使不少患者及家人陷入徬徨無助的絕境。

失智是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成因複雜,患者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認知能力、記憶力以及自理能力等,更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及行為問題,一般而言,病情會不斷惡化。及早發現、藥物治療及細緻入微的貼身照顧,是幫助患者的唯一有效方法。然而,正如關注組織批評,港府一直拒絕承認失智症患者有其獨特需要,只提供一般性的長者服務,使得很多患者無法得到適切的照顧,全港至今沒有一所政府資助、正式服務失智症患者的日間中心,就是港府卸責的明證。

目前,全港約有十萬名失智症患者,只有四千人獲安排入住安老院,而這些安老院並無足夠空間及專業知識去照顧這批特殊的患者,只能說是聊勝於無。雖然坊間有一些聲稱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惟因得不到政府資助,須自負盈虧,其高昂的護理費用是一般基層家庭無法負擔的。更不堪的是,由於當局對私人護理中心不監不管,放任自流,失智症長者遭虐待時有所聞,早前更爆出患者被迫食屎的惡劣事件。

港府對失智症患者缺少支援,甚至零支援,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見死不救」,不僅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亦將照顧患者的家人推入絕境。失智症患者大都沒有自理能力,需全天候照顧,家人不得不放棄工作,有時連喘一口氣都不可以,長期下去必然構成沉重的精神及財政壓力,心力交瘁之下,甚至自己患上抑鬱症或精神崩潰,引發倫常慘劇。可見照顧者往往比患者更需要社會關注,更需要支援服務。然而,當局對患者尚且不理不睬,遑論對其身心俱疲的家人伸出援手。

見微知著,失智症患者境況堪憐,家人孤立無助,是本港安老政策一塌糊塗的縮影。事實上,香港社會貧富懸殊,長者貧窮問題尤為突出,不少長者只能靠一份微薄的生果金過活,不得不執紙皮幫補生計;安老院舍的宿位亦是長期供應不足,儘管每年有數千長者在輪候期間離世,惟港府每年僅擠牙膏式增加數百個宿位;不少長者希望回鄉養老,無奈政府橫加設限;即使離開人世,亦因骨灰龕嚴重短缺而得不到安息。難為高官口口聲聲要解決安老問題,根本是口惠實不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加速,二十年後,長者佔人口比例將由現時的一成三激增一倍,當務之急,是制訂長遠而全面的安老政策,譬如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及提供切合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康復及照顧等配套服務,增加對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畢竟,讓長者生活得有尊嚴,是文明社會的底線,不容當局以任何藉口繼續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