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一個不太容易上口的名字,在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語中的「巴萊」,有「真正的人」的意思。這套耗資7億台幣拍攝的史詩式電影,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花了12年時間籌備的心血,內容講述歷史上賽德克族反抗日本統治的「霧社事件」。據魏導所說,電影涵蓋了各個不同的範疇,可以說是一門「賽德克巴萊學」,而課程所用的課本,除電影外,還有多本特別為電影而推出的「教科書」。
從開拍到上映,《賽德克‧巴萊》創下了不少台灣紀錄,其中一項就是為電影推出了6本不同內容的書籍。有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宣傳伎倆,但對於魏德聖來說,分享經驗才是重點:「在開拍前,就覺得電影有很多東西可以被討論,歷史、文化、電影產業流程、觀光、行銷,甚至是素人演員的開發。浪漫的想法,當然希望能變成大學裏的『賽德克巴萊學』,作為案例去分析其中的成功因素、失敗的原因。後來與出版社談起這個概念,就決定以書籍來取代,以不同的主題方向,讓大家去分析電影。」
6本書中,《漫畫‧巴萊》是唯一的舊作,雖然它只是將台灣著名漫畫家邱若龍先生在1990年推出的《霧社事件》漫畫重印,不過對於魏德聖來講,這本漫畫卻有深遠的意義:「當初在了解霧社事件的時候,發現了這本漫畫,由於有畫面、有對白,很直接的就進入了故事的思維。傳統上,反抗是因為被壓迫,求身體的自由,但賽德克族的反抗,卻是爭取靈魂的自由。另外,原住民的美學,從來沒有被國際看見,就算是台灣人也只是從老照片看到。所以很想令這些老照片有顏色,鮮活起來、動起來。於是便開始創作劇本,花了200多萬台幣拍了5分鐘的短片,可是因為找不夠資金,才被擱置下來。」
304頁的《導演‧巴萊》是魏德聖的手記,書中記錄了由籌備到拍攝完成期間,所遇過的事和人,可說是最真情流露的告白:「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得到很多經驗,而這些經驗是用所有人的血汗換來,很難得,不想讓它就這樣消失掉。這部電影對於歷史人物、事件的詮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故不希望太過英雄化,只想讓大家看到真實一面,在過程中,有甚麼失敗、成就、喜怒哀樂,都會向大家坦白。書中我曾經講過很想死,每天早上4、5點爬起來,到山上拍攝,面對惡劣的天氣,每天只拍到一兩個鏡頭,錢又不斷地花,就好像看不到未來,可是放棄又承擔不起、堅持又沒力量,有種死了就沒事的想法。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以後,才知道電影原來是在失敗中完成,而並非在一大堆歡呼聲中完成。」
既感動又鼓勵
在片中飾演歐嬪‧那威的羅美玲,本身是原住民,對於《賽》片,最令她最感動的正是那無形的鼓勵:「電影上映後,牽動了很多原住民的心,一個漢人導演可以為原住民付出這麼多,作為原住民亦應努力,很多文化工作者、藝人等,都受到很大的鼓勵,電影就好像為大家開啟了一扇大門,實在令人很感動。」
特意去尋根
本身是賽德克族的馬志翔,是劇中的演員之一。從小就到了市區生活,所以對於自己的身份一直都不太肯定,不過電影上映後,情況卻有所改變:「過往,尤其是上一代,原住民會有被看不起的感覺,不少人都不會承認原住民的身份。但電影上映後,卻令大家關心起自己的身份,不少人特意去尋根,大家都以身為台灣原住民而驕傲,有些人甚至會穿上自己族群的服裝到戲院看電影。」
A.《夢想‧巴萊》是6本書中,最早出版的一本,可以說是電影的入門簡介,售價:NT$116(約HK$30)。
B.《漫畫‧巴萊》售價:NT$315(約HK$81)
C.《導演‧巴萊》售價:NT$359(約HK$92)
網址:www.eslite.com
撰文:唐臻瑋
攝影:梁偉德
髮型、化妝:Keghan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