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廢墟攝影」,大致可分為兩種態度。第一種是單純喜愛荒廢學校、公園或貨倉的美,假日帶同模特兒深入荒校私影,可撥歸這一類;第二種是在廢墟透過攝影創作,從中帶出思考空間,劉智聰的「廢墟攝影」正是後者。「廢墟並不代表完結,只是其時間線上的一點,即使建築荒廢了,亦可為我們帶來故事。」
在港舉行過多個「廢墟攝影」展覽的劉智聰,覺得從城市攝影中,可帶出多重思考空間,「廢墟攝影」只是其中一個途徑。「因居住在長洲,細個時通山跑,現時只不過將通山跑的概念,搬到全香港進行創作。」影響他最深的是97年往英國唸書,當時正值香港大興土木搞基建的時代,兩年後畢業回港,發覺很多地方已面目全非,令他思考社會問題。
廢校是他經常拍攝的主題,「香港出生率下降,學校已經太多,鄉村殺校實難以避免,但這些鄉校通常是鄉紳捐錢興建,並不能隨意改建。」例如今次踏足離流浮山十多分鐘車程的荒廢學校,不遠處還有一個破爛的小公園,很難想像有其他人前來。但劉智聰看到的是另一個景象,「我會幻想當時前來上課的學生,想像他們的生活方式,每天要走多少山路過來上堂,就能組合出當時的模樣。」
「廢墟攝影」地點通常都不會公開,恍如「Best Kept Secret」,以免不守規矩的影友搞破壞,但實情是只要翻開97年前的香港地圖,跟最新香港地圖比較,就會發現許多鄉村建築物已留白了。劉智聰所做的不是去紀錄香港城市變遷,而是從變遷引發思考。「從相片中,無可否認看到香港高度發展帶來許多成就,但同時亦失去了很多。」正如鄉校,曾經為不少學童帶來上課機會,但另一方面他亦疑惑,學校世界跟現實世界是否相同?「放學後,學生所面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所以我嘗試以『放課後』作主題,讓人深思相片背後的意義。」美與不美並不是只從表面去衡量。
解說:「學生時代的價值觀,往往局限於為學校贏取多少名譽、多少獎盃。但在放學後、畢業後,甚至是被殺校後,這些被尊放在校長室上的獎盃,還有甚麼意義呢?」
解說:「取自『放課後』專題拍攝,思考學生放學後所面對跟課堂不同的世界。男女學生放學後影相遊玩,但去錯了荒廢的舊啟德機場,連唯一的獅子山天際線,都被高樓遮蔽。」
解說:「這幅相片取自去年『見林不見樹』攝影展,從中思考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大自然比人類存在歷史久遠得多,人類只是從大自然借來空間,有借應還,要學懂尊重。」
從事電視廣告美術指導多年,現職多媒體製作總監。2007年舉辦「永遠的一天」攝影展,2010年參與「生活五味」攝影跟多媒體展覽,主題為「見林不見樹」。
廢墟勝地––日本軍艦島
香港較有名的廢墟拍攝場地有元朗壆圍公立學校,而外地更不乏著名廢墟景點,如劉智聰就曾到過位於長崎的軍艦島拍攝。「每天有兩班遊覽船從長崎市港口出發到軍艦島,早上去的時候未能影到心目中照片,結果下午再去一次拍攝。」軍艦島於19世紀發現煤礦,引來大批工人來島定居,只是戰後日本由煤轉用石油,至74年開始荒廢,到2009年才開放部分予人參觀。
《廢墟本2》
作者:中田薰
售價:$117
由作者中田薰跟攝影師中筋純合作,花十多年時間記錄日本大小廢墟及背後故事。
《台灣廢墟迷走》
作者:姚瑞中
售價:$117
出書時間為2004年,台灣著名的三芝飛碟屋亦已拆卸,但仍不失書本的吸引力。
網址:www.cp1897.com.hk/
Lost America
網址:www.lostamerica.com/
美國攝影師Troy Paiva鏡頭下,色彩鮮艷的「廢墟」令人着迷。
廢墟Japan
網址:haikyo.nomaki.jp/
以地區劃分的日本廢墟資料,有相當參考價值。
廢墟Japan
網址:haikyo.nomaki.jp/
以地區劃分的日本廢墟資料,有相當參考價值。
撰文、攝影:布偉倫(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