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近推出了一條宣傳片,4個人各抬着4分之1部不同款式的電視,神奇地將他們拼合成一體,然後大家排排坐,看電視,藉此鼓勵大家多些分享一部電視。既環保節能,又能增進家人感情,一舉幾得。
這是一個物質年代,但這亦是一個自私(或孤立)的年代,我們寧可「獨享」和「尊享」,卻很少「分享」。「Share」一詞,大概只會出現在社交網站的按鈕上。只是這種所謂的分享,只能叫作「複製」,我們不用付出,對感情的增進亦無甚裨益。例如,我借一本書給你,畢竟就是將我用錢買回來的東西免費借給你。之後,我便暫時缺少了那本書,我亦可能要承擔你不歸還的風險。但正是這種真心付出、又不斤斤計較的分享,才能提升人和人之間的情誼和溝通。我們會見面和接觸,我會向你真誠推介,或細訴購買的經歷和緣由,你會告訴我讀後感;我們看過同一本書、分享過同一套DVD,大家的交往中從此便多了一個共通點。情感,往往就是由這類真實的分享中累積。
可有想過,我們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書籍、光碟、筆記、電玩、球拍……買多了的食材,與其等它過期變壞,何不與鄰居分享?既然都是順路,不如送他一程,大家更可在車廂內聊聊天、聯絡感情;你的家中是否有很多閒置多時的器材?不妨也主動借給別人,反正,有與冇,對你來說已沒有分別。這種形式的分享,不是純粹的「借」或「給」。 香港人喜歡稱這作「順水人情」,「人情」二字,正是其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