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等生活:中秋月餅與肚餓異境

OK,終於可以寫「一年容易又中秋」了。有勢力的人會濫權,有專欄的人則會濫情,每逢季候交替、節慶來去,既可以傷春悲秋,又可以含春待秋,做讀者的不得投訴啊。

中秋日子,有誰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的人,反而大有人在。今年月餅市道很好,款式與包裝均各出奇謀,除了較早前提過的嘉麟樓奶黃月餅和agnès b.朱古力月餅,尚有翠亨邨的紙製手袋、W酒店的銀色手提篋、澳門君悅酒店的超大七星伴月、海景嘉福酒店海景軒的金光閃閃、恒興行老闆娘在家自製的家嫂奶黃月……當然不能漏了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首度推出月餅……你說月餅包裝不環保?或者啦,但與其針對一年一度的節日,何不在日常生活多加改善?每天做得好一點,比每年做好一次,應該有更長遠好處。

對於人家的心意,我是心領,但未能100%「口領」,一來太滯膩,二來月餅是不宜獨吞的「情緒食品」,像火鍋、BBQ,與親朋戚友一齊享用,會覺得特別好味,不太好味亦會變得幾好味。

說到底,月餅可以填肚,但未可止餓,更不能當飯食。某天我忙得忘記吃午飯,還趕着跑去辦公室收取月餅。結果,一個人,在中環街頭,拿着4盒大月餅,卻餓得發軟蹄。食物明明很多,肚子偏偏空空,感覺好奇怪,好超現實。

旅遊飲食寫作人

陳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