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影像尋自我

鏡頭下一般可分為三種人,分別是「任影唔嬲」、「冇反應」和「唔好影」。有沒有想過,上述三個不同反應,背後其實蘊藏不同個性?拍攝者、欣賞者與相片文本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使是一張普通不過的相片,也可窺看拍攝者與相中人的內心世界,拍照的過程更可建立彼此信任關係。喜歡攝影的你,可有想過進修相關課程,啟迪自己這方面的潛能?

結合攝影與心理

數碼攝影普及,讓更多人能享受拍照的樂趣。只要細心留意,你可能會發現每個人、甚至自己面對鏡頭時,每次都有不同的表情、反應和肢體語言。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舉辦的「趣味攝影與心理工作坊」,就透過短短的兩節課堂,為你解構攝影與心理的關係。

一般的攝影或心理學課程,只講授攝影技術,或探討時下常見的心理問題。集攝影與心理於一身的「趣味攝影與心理工作坊」就不同,整個課程分「綜觀基本數碼攝影技術」和「心理學的自我評價與溝通概念與運用」前後兩部分,導師着重教授學員如何透過攝影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肢體語言展個性

前一部分的課程中,學員將學習基本攝影概念,包括光圈、快門、感光度和構圖。接着,導師將跟學員一起分析圖像,透過討論及別人的回應,帶領學員學習圖像中的非語言溝通。至於後半部分課程,內容轉向偏重心理學,包括建立自己與家人的自我評價、了解及表達自我角色和身份、個人認知、情緒處理及溝通方法等。

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碩士的課程統籌鍾礎斌說:「許多人都喜歡拍攝,然後將相片放上社交網,但相片內容意義卻很含糊。相片的價值不只是美學,還在於背後的意義。加拿大流行的『攝影治療』,就是透過相片審視一個人的家族歷史和背景,從而協助對方塑造及認識自我。從心理學而言,充滿自信的人不在乎鏡頭的拍攝,反之欠缺自信的人,面對鏡頭就相當不自然,甚至拒絕拍攝。當然亦有些自大的人,喜歡『任影唔嬲』。其實他們面對鏡頭的反應和肢體,就是一種語言,能表達其個性和心思。」

易地而處利溝通

聽起來似乎有點抽象。為了讓學員更易掌握箇中技巧,課堂特別加設「肢體語言遊戲」。方法是先將學員分成拍攝者及模特兒兩組,過程中雙方都不能說話,拍攝者只能用手和行為,示意模特兒擺出想展示的姿勢,表達自己的所思。完成相片後,導師會引導負責拍攝的學員講解圖像的構思和意義,再由模特兒講解自己對相片的看法和感受。然後雙方互換角色,重複上述的過程和討論。遊戲目的是透過角色扮演,訓練學員學習易地而處,嘗試感受他人處境、認識別人,走出自我世界。

鍾礎斌笑言:「攝影是一種與人接觸、溝通和認識心理的媒介。攝影者、欣賞者、相片文本是三角關係,攝影者透過相片文本表達的意思,與欣賞者的詮釋可能大相逕庭。」課程的趣味性強,除歡迎喜歡攝影人士修讀外,情侶、為人父母的亦相當適合修讀,藉此加強彼此溝通能力。

課程資料:

名  稱:趣味攝影與心理工作坊

機  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開課日期:10月22日

學  費:$510

查  詢:2975 5873

撰文:湯慕華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