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為香港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瑰寶,在戲曲舞台上更孕育出不少資深的大老倌,林家聲就是本港戲曲界極具代表性的一員,曾為戲迷們帶來無數經典戲寶。最近香港文化博物館便以其藝術成就作為主題,舉辦了「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展覽。戲曲愛好者,不容錯過。
資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是次展覽將會帶大家認識林家聲怎樣與粵劇結緣、其藝術高峰、成就、理念、及對粵劇表演、戲曲電影的貢獻,透過多達270件珍藏展品,包括劇本、戲橋、劇照、唱片、戲服及影音片段等,回顧林家聲的演藝歷程和對粵劇傳承工作的努力。
林家聲在戲曲藝術上屢創高峰,1962年正式擔任大型戲班的文武生,與正印花旦陳好逑領導「慶新聲劇團」演出,開展藝術人生重要的一頁,更獲編劇家徐子郎度身訂造多齣首本名劇,包括《雷鳴金鼓戰笳聲》、《無情寶劍有情天》及《眾仙同賀慶新聲》等。及後,林家聲與班主袁耀鴻組成「頌新聲劇團」,繼續追求完美的藝術理念及發揚粵劇藝術,劇團名劇眾多,包括《情俠鬧璇宮》、《碧血寫春秋》、《三夕恩情廿載仇》及《龍鳳爭掛帥》等,其中在《情俠鬧璇宮》一劇中,林家聲更首次反串作嬌俏丫環角色。1968年,林家聲與李寶瑩再度合作,組織「家寶劇團」,演出四年。期間,他演出新劇《林沖》,打破以往擅長的才子角色,開拓了藝術上的新戲路。舞台以外,林家聲在戲曲電影方面也展現其精湛的造詣,當中經典場面包括於《雷鳴金鼓戰笳聲》中〈團圓〉一幕與靚次伯對打、《無情寶劍有情天》中〈困谷〉一幕與陳好逑並肩抗敵等,透過光影,將段段傳統排場功架及藝術造詣傳承下去。
林家聲原名林曼純,1933年出生於香港,他自小便喜歡看戲聽曲,曾跟隨男花旦鄧肖蘭芳及粵劇泰斗薛覺先學習粵劇。又先後領導「慶新聲劇團」及「頌新聲劇團」演出多齣經典粵劇戲寶,深受戲迷歡迎。
林家聲對粵劇藝術不斷探索和改革,以「博、精、深、新」為表演原則,提升表演藝術的素質,當中最佳的例子就是嘗試採用不落幕,以熄燈轉景的新手法,一氣呵成,連貫觀眾情緒;又取消一般粵劇團慣常於首晚演出《六國大封相》的傳統,及採用幻燈字幕等,這些改革不但受到觀眾歡迎,同業更爭相倣效。1970年代,粵劇受到不同娛樂事業的影響,觀眾數量減少,聲哥毅然簽約麗的電視,拍攝一系列粵劇電視特輯,此舉成功吸納一批新的觀眾群,更帶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入場欣賞粵劇舞台演出。1993年,林家聲退出職業舞台,但依然熱心推動粵劇,成立「林家聲慈善基金」及將自己在粵劇表演藝術上的領悟和演出法編輯成書,並舉行多場講座和研習班等,以薪火相傳,把一生貢獻粵劇藝術。
1962年,林家聲與同為粵劇演員的紅荳子(原名魏筱靈)結婚,紅荳子不但與聲哥共同探索藝術,還兼顧班政和家事,為聲哥打點一切,好讓他全心專注於舞台演出。林家聲特別欣賞妻子為他設計的舞台戲服。同行半個世紀,兩人互相扶持,紅荳子深明丈夫矢志貢獻粵劇藝術,故辭世前仍積極鼓勵林氏出版《博精深新─我的演出法》系列。她的鼓勵令林家聲更積極面對人生,為粵劇傳承工作繼續努力。是次展覽的其中一部分就以此為主題,介紹兩人藝海同行的歲月。
地 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沙田文林路一號)
時 間:星期一、星期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入場費:標準票10元 *優惠票5元
(*適用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
以上高齡人士)逢星期三免費
查詢電話:2180 8188
網 址:http://hk.heritage.museum
香港文化博物館印製了一套四款以是次展覽為題的八達通套,每款八達通套分階段送贈,第一階段由今年七月二十日起,第二階段由十月一日起,第三階段由十二月十六日起,第四階段由明年三月一日起。參觀者須憑當日有效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入場門票,或康文署博物館入場證索取八達通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