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等生活:尋找蝦餃的7位評判

有些事情,像懷孕,事前不好大事宣揚,事後倒能放開談談──OK,我沒懷孕,只不過上星期為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協辦的「2011美食之最大賞」擔任了點心組初賽的評判。

收到評判邀請函時必須申報利益,我雖沒有經營餐飲生意,或為任何店舖從事宣傳推廣工作,但比賽前低調處理似是較為恰當之做法。

點心組初賽的評判團由7人組成,來自社會各範疇,這個下午殊途同歸,要在短時間內品嘗百多件中式點心,主要為蝦餃、炸或焗類(e.g.芋角、春卷、鹹水角)及自選甜品。中國人常云「呻窮莫呻飽」,還請各位額外開恩──未來2個月我不想再碰到蝦餃、芋角和鹹水角。話雖如此,我很喜歡這次評判經驗,最難忘是連續品嘗約40款蝦餃。

現時市面的蝦餃要突圍而出,不外乎走兩條路線:一是Jeana、Phoebe 或羅仲謙型,以「大」取勝,將尺碼等同質素;另一是Lady GaGa型,以新意、另類見稱,先吸眼球再吸嘴巴。至為重要的味道,反而變得其次,實在諷刺。也許因此,我特別欣賞是次比賽要求參賽者要以傳統蝦餃對壘,呈半月形、大小適中、皮薄餡靚、肉汁勻稱、具「鴛鴦皮」(即上層薄、下層厚)此等舊有準則一一歸位。很多事情,像蝦餃、像高鐵,要慢慢做,還要堅守準則,才能做出品質,才有文化傳承的可能。西方國家飲食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個道理。

旅遊飲食寫作人

陳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