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繁忙的地方,愈需要小餐廳,讓人緩和緊張情緒,讓人發洩,讓人忘憂。日落時分,街角的小酒館,總瀰漫着陣陣愉快的歡笑聲碰杯聲,熱熱鬧鬧,一直到夜深。這,是巴黎街頭小餐館(Bistro)最尋常的景象。這類小餐館,近年在世界各地愈開愈多,成為一種潮流、一種生活態度。走在中環街頭,亦隨處可見這類法式小店,入夜後擠滿人,法語英語滿天飛,氣氛輕鬆隨意,三四杯下肚,熟悉的陌生的擁抱親臉交頭接耳;是巴黎?還是香港?不重要了。
Bistro近年在香港愈來愈普遍,也許大都會的人壓力都過大吧!它不像Fine Dining的餐廳般高雅,格局也未及中價餐廳Brasserie;對於法國人來說,相當於我們的茶餐廳;在當地遍布巴黎和里昂!走進去,喝杯酒吃頓飯,隨意舒暢自在。近年在中環,也有錯覺置身巴黎!Pastis、La Marmite、Bouchon……大小Bistro相繼開業,無論環境、食物、氣氛,都拍得住當地,因此吸引不少旅居香港的法國人,來感受家鄉情懷,以慰鄉愁。
到訪過多家,覺得雲咸街的Pastis最Classic!兩位老闆Olivier和Jerome都來自法國,最想念的不是家人,而是Bistro!所以乾脆在香港開一間,把巴黎Bistro風情文化原原本本搬過來。Olivier說得簡單直接:「Bistro就是細小、舒適、Homefeel!」話明是「法國茶餐廳」,環境很Casual,木色裝修、高枱木櫈、酒吧、吊燈,簡單的掛些鏡子和懷舊海報作點綴,簡約而富有藝術氣息,感覺很隨意;沒有Dress Code,也不講餐桌禮儀,客人到來就像回家一樣自在。就連老闆、廚子和侍應都便裝上陣,更會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滿場飛與熟客傾偈,這邊來個擁抱,那邊親親臉頰,點菜時要小心,別把客人當侍應!
法國人到Bistro,不只為吃飯!他們不會一坐下就點菜,通常先坐到酒吧,邊吹水邊等朋友,喝杯法國南部著名的茴香酒或香檳,吃點火腿芝士,話題由今天的生活鎖事,到最近看過的電影,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把一天的煩惱一掃而空。飲完再吃飯,吃完又再飲再傾,坐着站着,情緒愈夜愈高漲!難怪Jerome說,這是一個French Meeting Point!Bistro有甚麼好吃?既是法國人的家,固然是法國家常菜了。選擇不多,一般前菜主菜甜品每項不多於10款,法式香草焗蝸牛、洋葱批、牛扒薯條、Pot Au Feu、牛肉他他、紅酒燉牛肉等都是經典,個個鄉里都識叫!沒主意?瞄瞄牆上的黑板吧!每天都有廚師推介。聽La Marmite的大廚Walter講,他們會用當天最新鮮的材料,隨心設計是日推介菜式,有點像我們的私房菜,昨天有吞拿魚,今天是鱸魚,熟客每天「回家」都有新鮮感。
既是「街坊小店」,別指望菜式做得像高級餐廳般精緻。菜式烹調配搭簡單沒花巧,勝在件頭大兼貨真價實,反而教人吃得自在。客人柯打,廚師即製,新鮮熱辣。在香港的Bistro,菜式反而更細緻。特別是La Marmite,羊架低溫慢煮再焗,Juicy富肉香;伴鵝肝的果醬,不用現成,以車厘子加Port酒和牛油煮製,吃得出廚子心機。Bouchon呢?菜式最具法國鄉土風味,以煲盛載的牛尾牛腩蔬菜炆得腍滑入味,是法國媽媽的味道。至於Pastis,當然是氣氛取勝!找家心水的,對號入座吧!
Bistro提供的食物是傳統法國家常菜,材料新鮮,製法簡單,最重要是用心烹調。據Olivier所講,這才是法國人在家鄉最常吃而又最懷念的食物。
Bistro何來?其實早於200年前,巴黎已有Bistro出現。Bistro其實是由俄語演變而來。話說在1815年,拿破崙戰敗,俄軍進駐巴黎,當時的士兵寂寞難耐,於是偷偷走出軍營,到巴黎市內找些小餐館喝杯酒,吃些小食,輕鬆一番。由於是偷偷地來,氣氛特別開心,他們每次都會催促店員上菜,大叫Bystro!(俄文解作快速),後來法國人亦把這些氣氛輕鬆、食物家常的小店稱作Bistro。
撰文:黃海晴
攝影:譚建章、陳富權、蘇榮基
查詢電話:(a)2537 5702、(b)2803 7808、 (c)2525 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