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防人之心

昨天在本欄中談到,與友人們聊到外國人的待客之道,除了顯出香港人的冷漠之外,亦凸顯出我們一份深層次的心理枷鎖。大家不約而同的發現,即使在旅途中我們獲得別人的熱情款待,但往往都是要到行程過後,才能體會到別人的真心真意。那麼,在行程中,我們有甚麼感受?──疑惑。

友人甲說:「我在哈爾濱的時候一直在想,大家只是普通朋友,他竟然告假來招呼我,為何他要待我這樣好?是否想從我身上得到甚麼?那幾天當中,疑惑大過享受。後來,回到香港後,才發現這些疑慮都是多餘的,我還覺得,對那位朋友很愧疚。」

友人乙亦說:「韓國同事要與我狂飲,還堅持一定要由他們來結帳,當時我不禁懷疑,他們是否想刻意的把我灌醉,然後這樣那樣……?所以,當晚我只是裝醉。後來才知道,那真的是他們的待客方式。」友人丙又道:「我在台灣友人家中旅居時也想過:『我才不會拿自己的房子來招待朋友!』」

說香港人是「小人之心」或許太過分,不過,由於長期身處於「高效率」與「利益計算」的模式下,令我們不自覺地生活在圍牆之內,毫無安全感,還時常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當別人真心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反而會認為「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或「點解佢會(咁蠢)對我咁好?」

我們不但不懂懷着感恩的心去接受別人的好意,而且更去懷疑和猜測;我們以為天下人都是這樣相處,但原來只有我們才是帶着這樣的心態去生活。想到這裏,大家都覺得很無奈,我們是何時變成這樣?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