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聲明,本人並無擁有物業,亦與各地產相關行業無關。)
自家附近有一家舊式文具店,在區內營業多年。筆者每天出入都會經過,而且亦是常客。喜歡它夠「街坊」,還有它的傳統格局,以及舊式文具店那陣獨有的氣味。
上月,該店突然舉行「結業大平賣」,筆者大感震驚和可惜,遂向老闆娘追問緣由,她說:「我們本來每月交四萬元租,豈料,業主突然大幅加至八萬。哥哥仔,你算算,我們要做多幾多生意,才能賺到那多加的四萬元?」看着店內的價目表,原子筆六元、信封每包七元、影印五角一張,筆者頓時無言,老闆娘一臉無奈。從美國回港後,那文具店已正式結業,鐵閘上只貼着「旺舖招租」四字。
這所被迫消失的文具店,只是這個瘋狂都市的冰山一角。究竟誰是罪魁禍首?經常有一疑問,如果做一次全民普查的話,想樓價下跌的人,佔多數還是少數?試想想,香港有多少業主?多少人「有舖收租」?有多少地產從業員?還有幾多延伸的「既得利益者」?就在筆者身處的咖啡室對面,已經有十五間地產代理店,恐怕那文具店的「遺址」,很快亦會變成第十六間。代理店內的員工,還有他們推銷的物業業主,誰會真心希望樓價下跌?
單單用「地產霸權」四字去解釋一切,未免將問題看得太簡單和太表面化。即使全部地產商即日撤出香港、政府全部換班,相信那文具店仍然難逃結業的命運,很多人(包括筆者)依然買不起樓,因為,想瘋狂地賺錢的人,絕對不是一小撮。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