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現在的香港人,很愛入場得到「共鳴」。
流行的愛情電影(有個「愛」字做戲名的那一系),要求句句入心句句中。編劇導演都知道,他們要求的,是在電影上畫後,MSN和Facebook都有電影內的對白。
流行曲當然要「一刀插入你心,加點眼淚陪襯」、「愈笑愈見疤痕,留了提示誰是極不幸」、「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並不假」。歌詞塑造了愛情觀,我們的戀愛方法,就流連在廣東話九聲之間。
金句文化、代言人主義,這些在流行文化中出現的東西,不比最低工資或誰是下屆特首重要,但他們着着實實的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甚麼香港人需要金句?是我們語塞了,才需要句句狠、句句入心的對白?
入心,對,要入心。舞台劇獎項中選取的「得獎人」,都是選最入心角色。觀眾花上幾百塊看舞台劇,不為甚麼,只為「入心」。流行的,成功的舞台劇,除了求開心,就是要「共鳴」,講中觀眾心中所思所想就夠了。即使那些所思所想,每天在電視台的婆媽劇中也會見到。
當整個香港的流行文化生態,就只看八卦雜誌、只看大婆台婆媽劇,再去建構共鳴。舞台劇要流行、要賺錢,就要共鳴。劇本對白,也是大婆台和八卦雜誌上出現過的東西。辦公室笑話、女人的弱點、自傷自憐的香港人生活、用諷刺角度取笑八卦娛樂人物……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橋段。看舞台劇的人,有幾多人真的希望有新刺激?抑或他們付得起錢,要真人把電視劇演一次給他們看,之後就可以跟同事說:「哎唷,我男朋友好錫我o架!三百幾蚊一張飛佢同我去睇舞台劇啊!」他們就會很滿足。
當我們取笑中國甚麼都山寨的時候,香港有不少OL、工程師、大學教授都在劇場看山寨版電視劇。當我們取笑中國人滿身名牌毫無品味的時候,香港人又有幾多品味?
讀\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