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香港精神

回母校擔任演講嘉賓,順道與老師們敍舊,校園的生活恍如昨天。問老師:「你教了那麼多年,每年教出那麼多學生,為何仍會記得我?」老師說:「因為這個年代的學生,離開校園後,很少會回來探我們。」

她又告訴筆者一個故事。早前,一位中三學生在校內打架,他一向有操行問題,老師便邀請他的母親來面談。那名母親「大駕光臨」學校,身後有司機和保鏢「護駕」,一行人兇神惡煞的衝上教員室,不由分說的大興問罪之師:「我個仔係畀人蝦,你唔幫佢,仲要罰佢?」母親又說愛兒在家中如何「聽話」,並埋怨學校把他教壞,一口氣罵了十多分鐘。

可憐的老師一直沒有機會回應,那學生則站在旁邊,一臉囂張。最後,那母親說了一句:「我在校董會說一聲,你肯定飯碗不保!」便大搖大擺的離開。老師呆在當場,一直強忍着淚水,直至回到家中才大哭一場,她說:「很多同事都領教過類似事件,我卻是第一次。」她一邊說,一邊搖頭嘆息,雙眼泛起點點淚光,一臉苦澀和委屈。

《打擂台》奪得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筆者在電視機前興奮得幾乎叫破喉嚨。有前輩說,得獎是因為電影很有「香港精神」,的確,當中的龍虎武師、武館和拳腳功夫,甚至是鏡頭和節奏, 都有濃濃的香港味道。然而,筆者更愛貫徹全片的那份尊師重道的「精神」──一眾師兄弟,面對着恩師泰迪羅賓,即使他精神錯亂,仍然對他恭敬有加,緊守他多年來的教誨和做人宗旨,這些,亦是筆者十分珍惜的「香港精神」。品德,根本沒有過時不過時,中國人也奉行了幾千年,為何突然會在這十多年間消失了?看看以上的例子,不知道會否找到答案。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