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飛一隻手錶改變命運

與名錶收藏家黃英飛先生(Noel)做訪問,說實話,有點壓力。除了因為眼前的名錶價值不菲外,更因為早在小記入行前, Noel已是一位資深新聞記者。12年記者生涯,除了本港的新聞大事外,「9.11」期間,他更曾被派到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進行採訪。不過,這種看似精彩的無冕皇帝生活,卻因為母親所送贈的一隻手錶,而漸漸起了改變。

黃:黃英飛 記:記者

愛上機械錶

記:甚麼時候開始愛上收藏機械名錶?至今又有多少收藏呢?

黃:畢業後當了一段時間新聞記者,為了自我增值,於是再次回到校園,到澳洲攻讀碩士課程。由於取得獎學金,所以當時母親送贈了人生中第一隻機械名錶以示鼓勵,自此便開始對機械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都會翻看書籍,或者上網找尋不同名錶的資料。回港再次投入新聞工作後,可說是進入了收藏手錶的巔峰時期,只要一有時間便會到鐘錶店蹓躂,向店員請教,以增進自己對鐘錶的認識。最後更與店員、老闆等混熟,成為朋友。由於電視台的工作時間較長又不穩定,所以很少有娛樂花費的機會,一般開支外,整份薪金幾乎都貢獻到手錶之上,一年下來隨時可以買上十隻八隻名錶。由94年至今,藏錶數量已有逾百隻,當中既有萬多元的,亦有過百萬的心頭好。

記:現時不少人都視收藏名錶為投資,你個人又有甚麼看法?

黃:不少名錶具有保值或升值的潛力,我自己亦見過有些人在購買後,甚至連包裝也不拆開便放進保險箱收藏。對此,其實我不太認同。因為手錶畢竟是看時間的工具,如果不佩戴的話,便失去原有的意義。所以我的收藏,都曾經被我佩戴過,只要小心一點便已足夠。至於收藏的原則,基本上都是建基於個人的喜好,只要喜歡、價錢又能夠應付,便會購買,投資因素不會是考慮的原因,既然喜歡,就不會想日後要賣出賺錢。早期,我還會較為講求錶芯是否原廠自家製造,現時反而着眼在款式及功能。坊間經常聽到的限量版,很多時都是宣傳伎倆,並不是手錶升值的金科玉律,因為品質及受歡迎程度才是最重要。

轉型覓路向

記: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為甚麼突然放棄一切投身鐘錶行業?

黃:12年的記者生涯其實算是相當好彩,中國在俄羅斯申辦奧運、千禧年時在美國舉行的首腦會議、自己都有份參與採訪工作。9.11發生後,更被公司派到巴基斯坦採訪,成為首批前往當地採訪的香港傳媒。不過成功感愈大、失落感愈大,加上十多年來萬變不離其宗的工作模式,所以回港後內心經常都會閃過「寫嚟寫去都係咁」的念頭,所以9.11回港後不久,便決定辭去記者的工作,給自己兩年時間,到外面闖闖。就在這個時候,相熟的鐘錶店老闆正好想擴充業務,於是自己便由門市售貨員做起,再一步步地投入市場推廣工作,將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驗套用其中。

記:收藏手錶除為你帶來另一番事業外,你覺得還有甚麼得着?

黃:我覺得人一定要有興趣,才可以平衡工作及生活。有人會認為玩物喪志,但其實只要不荒廢事業及家庭,玩物一樣可以養志。就以收藏手錶為例,除了提升個人的欣賞能力外,背後亦令我認識到鐘錶的歷史、工藝,甚至是中國人自古便對名錶趨之若鶩的原因等。另外,現時經常都會講Crossover,認識多一樣東西,才會有機會產生化學反應。就好像我將傳媒的工作經驗與手錶興趣混合,便是很好的例子。

撰文:唐臻瑋

攝影:林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