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di環球思家居

錢,香港大把人有;品味與眼光,並非可以速學速成。認識多年的出口成衣生意人Heidi Pun,自幼不缺血拼彈藥,購物可漠視價錢牌;旅居外地多年的她,彼邦生活體驗促成有品性格,買的全非池中物。由古董飾物,至近年大熱的中國現代藝術品,愈買愈投入,遲些更邀得中國當代畫家顏磊登門造訪,為其新作親筆簽名,為她的型酷新居,畫龍點睛。

很難想像,九龍塘一層樓齡數十年的住宅,內藏了一家兩層迷你Hip Hotel。準確點說,是Heidi與丈夫Albert的型爆「思」家居。宏大的空間感,先令訪客嘩聲四起;環球蒐集的藝術品與心思布置,讓人恍如置身精品酒店或Gallery,Heidi的「思」家居,更勝家居雜誌的示範單位。

記者:記 Heidi:H

記:可否分享一下新居的設計構思?

H:我苦尋兩年,才找到這個兩層、富空間感的安樂窩。其實家居的設計概念是基於過去十年八載的人生經歷,以及旅遊見聞構思出來的,下榻過各地的Hip Hotel、建築大師的作品,如西班牙建築師高迪(Gaudi)的曠世奇作,一點一滴拼貼成家居設計藍圖,然後我再與室內設計師好友,攜手打造一個以Modern Classic為主題的家居。為了提升空間感,單位要大執,將多道牆拆掉,興建一個擁有Open Kitchen的兩層家居。雖然不少朋友話我屋企似Gallery,其實我唔想過分前衞,太型就唔襟睇,最緊要有自己風格,唔使似型格酒店。我份人最鍾意Mix and Match,搜羅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點綴家居,例如雜物房的玻璃門,那塊發了霉的舊玻璃,是我媽媽從已結業的羊城酒家平價收購,原來遭人棄掉的廢物,經重新裁割後,便成為一面獨一無二的玻璃門,帶點點Vintage味道之餘,也勾起不少兒時回憶,畢竟九龍城是我長大的地方。

記:你家居布滿畫作,大部分更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背後有甚麼原因?

H:逛Gallery逛得多,逐漸發現近年內地藝術家新人輩出,值得留意;加上具升值潛力,所以便開始收藏。例如曾遷居香港的新銳藝術家顏磊,以圓形為題的《Colour Wheels》,與我的家居簡直是Perfect Match。雖然只是由Pantone顏色繪成的3個圓圈,線條簡單,其實有很Deep的意境。有時凝望,似進入一條隧道,誘發無盡想像空間。最令我期待的是顏磊將於4月初訪港,屆時有機會拜訪我家,為《Colour Wheels》親筆簽名!除了顏磊,我也留意作風低調的中國新銳畫家,如劉舒亞、瞿廣慈等,正尋覓與我家配合的畫作。外國畫家方面,我頗欣賞美國玻璃大師Dale Chihuly的畫作,雖然他以大型玻璃藝術聞名於世,他的畫作風格也別樹一格,例如掛在飯桌旁的《Trio》,以玻璃潑墨而成,你可說是3個菠蘿,或者是3個炸彈!

記:認識多年的你,知道你購物很有原則,拒做Fashion Victim,是受誰影響?

H:唔鍾意「人有我有」的購物原則,是自幼受媽媽影響。可能是做成衣生意的關係,她的時裝觸覺很強,優良品味耳濡目染多年,我諗也沾染了點Taste吧!媽媽收藏了不少Vintage手袋及Chanel套裝,有時我會拿來用。當然我也經歷過「人買我買」的階段,試過買完幾卡鑽石、十多雙鞋,都唔滿足。後來在美國生活,心態有改變,更加着重家庭生活,熱衷布置家居,買蠟燭多過買衫。數年前因為親人離世,令我更了解到「人生無常」的道理,正所謂「萬般帶不走」,這件事除令我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也改變了我追求物質的態度,重質不重量才最要緊。

記:你的外遊密度比旅遊記者還高,每次都有玩樂主題嗎?

H:去年共外遊了十多次,除了購物團,其餘是專程欣賞建築及美食的。去年的西班牙之旅,前往巴塞隆拿欣賞高迪多幢建築,大師當年設計已極度大膽創新,至今欣賞仍好前衞,不得不佩服他的前瞻性。認識我的人都知我喜歡四圍食,那次在倫敦的三星米芝蓮餐廳Fat Duck的美食體驗,可謂畢生難忘。除了烹調手法夠創新,例如用液體氮氣炒蛋,菜式的表達方式也創意十足,聽着播海浪聲的iPod食魚生,簡直是味覺視覺雙重享受。吃這方面,我是平貴通殺的,尤其是香港吃不到的地道美食,每次返加州,我會到In & Out歎個Double Double,即叫即整的漢堡抵吃又美味,水準比M記高得多。此外,我也喜歡到內地尋找美食,尤其是川菜,有次在重慶三日,便食足三日水煮魚,那種麻辣滋味,香港真係食唔到。

後記

與Heidi聊了大半天,丈夫Albert幾乎寸步不離,充當她的人肉百科全書,Heidi一有甚麼遺忘,Albert即時解畫及補充。別以為這個「思」家居女權當道,布置暗示了玄機。百萬打造的Open Kitchen,原來是為Albert而建的,因為一句:「喜歡下廚減壓,但又唔想有被遺棄廚房的感覺。」再留意的話,會發現訂造窗花圖案是A&H,是Albert及Heidi的英文名縮寫,這個家權力平衡之餘,兩口子的甜蜜,洋溢思家居中。

撰文:彭欣欣

攝影:林資凱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