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於武昌揭竿起義,翌日成功控制武昌城,成立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武漢三鎮(武昌、漢陽和漢口)於三天內相繼獨立,革命風潮一呼百應,由於事發當年是農曆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這場革命對中華民族的命運產生了深遠影響,不但為延續二千多年的帝制統治畫上句號,更為中國走向現代化邁開一大步!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為紀念這件對世界政治發展別具意義的歷史大事,香港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行「辛亥革命百周年展」,讓市民一起見證辛亥革命如何開創中國的新紀元。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時有朝代更迭,但無論外敵如何強大,內亂如何嚴重,改朝換代的結果,仍離不開帝制統治。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局,雖然先後推出「洋務運動」、「戊戌維新」以及「晚清新政」,惟各項措施不但未能挽回頹勢,更暴露了朝廷的無能,不少仁人志士決定挺身而出,為民族追尋富強的出路,其中革命陣營更主張推翻清朝,以民主共和取代帝制。直至武昌起義成功,革命風潮迅速在其他省份引起連鎖反應,不到兩個月,關內的18行省中已有14省宣布獨立,君主專制時代亦告結束,而這場發生於辛亥年的革命事件最終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更被視為二十世紀一系列變革的起點。
香港是近代中國變革思想的其中一個重要發源地,跟辛亥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近代中國最早的新學團體——輔仁文社便在香港誕生。十九世紀末,中國革命領袖孫中山曾在港求學多年,並在這裡產生了革命思想,立下了推翻清廷、創建民國的志向;而一眾革命黨人於民國成立前更一直以香港為組黨、招募、籌款、策劃及統籌起義的根據地。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湖北省博物館合辦,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展覽分為七部分,展出超過四百件來自多個文博單位的文物、歷史圖片、錄像和地圖,讓參觀者認識這段劃時代的歷史,以及香港在革命事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是次展覽獲多個文博單位借出展品,部分珍貴圖片更是首次在港展出!來自美國的安德森教授(Professor Ronald Anderson),便首次將其外祖父施塔福(Francis Stafford)於辛亥革命前後在華拍攝的照片帶返中國展出。施塔福(1884~1938)於1909年攜同妻兒來到上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出任攝影師,武昌首義翌日,他已開始在武昌拍攝照片,不少歷史時刻包括湖北軍政府成立、革命軍與清軍激戰、漢口大火、南北和談,以至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等,都一一被施塔福攝入鏡頭,是研究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影像資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博物館去年籌辦「創意×科學×藝術 = ∞」展覽系列,市民反應熱烈。今年推出另一全新展覽系列——「革命世紀」,當中包括「辛亥革命百周年展」、3月28日至7月11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彼思動畫25年」展覽,以及4月18日至8月31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的「愛因斯坦」展覽。市民於8月31日前集齊該三項展覽的標準價門票各一張,即可免費換領精美雨傘一柄,先到先得,送完即止。詳情請參閱香港歷史博物館網頁: http://hk.history.museum。
資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