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香港人的反應那麼大?」我朋友的日本同事問。她們住在香港好幾年,看到香港人在街頭搶鹽、搶醬油、搶生活用品的新聞片段,只有一個感覺:「為甚麼香港人的反應那麼大?」
她說,她不是覺得這是一件小事。畢竟地震、核洩漏,這些都是大事。但是為甚麼香港媒體、台灣媒體(她沒有看內地的傳媒)反應都異常激烈。他們去災區採訪,來來去去都是去了甚麼地方,問了甚麼人一些簡單的問題:「但對我們來說,他們好像太誇張了。」「我們早就知道地震這回事,早晚會發生。這一次是一件很難處理的事,大家都很頭痛,也會感覺傷心。大家都很想早一點康復過來。但是,看中國的情況,我覺得很不明白。為甚麼大家反應會那麼大的呢?」
我把說話聽進耳裏,收入心內。這條問題的答案,如實說出來,就是傷感情的話。從這次地震的新聞看來,日本人即使再不相信菅直人的能力,但在災難時期都對他投放信心,相信他會把國家搞好。反之,在太平盛世常說我們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穩健的公務員制度和中央在背後大力支持的香港,香港人就是不信任任何官員說的任何一句說話。衞生部門的官員人人都是醫生,走出來說「食鹽不可以抗輻射」,香港人就是不信,就是行動,就是炒賣,就是想發災難財。
災難發生,日子都要繼續過。我的記性沒那麼差,我們都記得沙士在香港出現的那一陣子,我仍是繼續要上班,回到家都是上網,看看像六合彩中獎號碼一樣的感染者大廈名單,之後就繼續1比99的抹家抹居過日子。我們這樣就捱過去了。大家要慌,或是希望恐慌帶來的危機,危後的機,會為他們帶來商機?
讀\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