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有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形容詞叫「政績飢渴」,地方官員為了彰顯自己的威武,以及製造一張堂皇華麗的成績表,於是爭相去炮製政績,辦公大樓要夠豪,形象工程要做足,宣傳更加要到位,務求令上頭知道他努力地為人民服務,為國家鞠躬盡瘁。
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們的官員和內地的有着明顯的不同。日前遇見一位公務員友人,入職才兩年便決定「劈炮」。回想當初入行,他的確胸懷大志,衷心希望為香港做一點事。豈料,一入官門,才發現理想和現實是兩回事。他提的新意念全部被打回頭,上司們都說:「又沒有人投訴,幹嗎要改變?」無他,弱勢政府,市民和傳媒齊齊視政府為箭靶,事無大小都怪到政府頭上,官員們日日被問到「口啞啞」,官無官威。友人的上司們,惟有採取「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政策,他們只對長糧「飢渴」,一心追求「平穩過度到退休」。友人一籌莫展,心灰意冷,遂決定棄官從商,一個有為青年就此離場,專心一意的抓錢去。
香港其實也有一班「政績飢渴」的區議員,姑勿論他們是真心還是為選票,至少他們的確「肯做嘢」。遺憾的是,他們的權力和資源實在太有限,所以他們頂多只能「成功爭取」在街口種多一棵樹,在行人天橋下多建一支交通燈,或爭取公園延長開放一小時。看見他們要迫不得已的宣傳這些所謂的「政績」,心裏也替他們難過。
我們明明有能者,有懷大志者,亦有資源。奈何,總是「三缺一」,甚至「三缺二」,偏偏就是沒有一個地方能三者並存。資源永遠錯配,人民又怎能生活得幸福?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