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輕身邊的微細事物或小配角。舢舨,對大都市的人來說,是歷史遺物;對現代化的郵輪來說,是小角色,但是,大家可曾記得舢舨是促進香港上一代繁榮的重要成員?為了喚起大眾重溫及關注漁港文化,聖伯多祿中學參與舢舨平面彩繪活動,與本地藝術家共同結合傳統與未來,一起創造實用與創意的流動藝術品,重新肯定舢舨的價值,及增添其意義。
隨着社會進步,不少昔日文化點滴都敵不過時間的洗禮,成為歷史陳迹,要保留碩果僅存的舊日足迹,便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聖伯多祿中學早前參加南區公共藝術創作計劃的舢舨平面彩繪活動,在本地藝術家的帶領下,活化16艘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的舢舨,並於即日至3月下旬,游走於香港仔避風塘,藉此推動本地及學生的藝術及文化發展。
藝術家兼活動導師鮑卓微說:「舢舨曾是本港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別具象徵意義,是上一代人往來鴨脷洲和香港仔的生活寫照,亦代表水上人的歲月。每塊船板都記錄了老香港點滴,惟時代轉變已日漸古老殘舊,甚至陸續消失。香港仔避風塘是現在最多舢舨停泊的海港,加上舢舨面積較大,如果配上彩繪,效果繽紛矚目,所以特別以此處的舢舨為活化對象。」
是次活動以歷史舊物為對象,但配以新穎的彩繪方法,充滿劃時代意義。參與活動的學生會於代表水上人的吉祥物,如龍、鳳、蝦蟹和蝙蝠等,自由配上5種顏色,之後以放稿方式裝錶在舢舨的帆頂上。為了學習選材、起稿、配色及放稿,學生共上6堂、每堂3小時的舢舨彩繪課。
學校視覺美術科及活動負責老師陳美詩表示:「透過舢舨平面彩繪,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學習更多視覺創作,激發他們的藝術及創意潛能。加上是次活動是以7人為一組,很講求合作性,由於學生平時的藝術課大多是個人創作,所以希望藉此訓練學生的團體精神。除此之外,亦希望學生們可以更加認識社區,了解舢舨和昔日水上人的生活文化,這些都是香港的重要歷史。」
舢舨歷史最有價值之處,不僅是成就今日香港的重要角色,而是能夠為下一代帶來更多的貢獻。學生周天心表示是次活動,無論在文化及藝術方面都有很大得益。她說:「我在這次活動負責上色部分,所以要考慮吉祥物顏色及底色的配襯,有助剌激顏色觸覺及學習如何營造最佳的視覺效果。此外,這次活動亦令我對香港仔和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這是以往在書本學習不到的,所以很難忘,亦有很大體會。」
學生們除了可以直接學習之外,亦獲得不少間接的得益。視覺藝術科學生何珮瑤說:「由於是次活動是以分組形式進行,我們曾經在分配工作方面有不同的意見,但經過調適和溝通後終能解決問題,經過這次,令我們明白廣納意見及溝通交流的重要。」據說,學生們在課餘時間也會自發性到美術室為草稿上色,所以成為眾多參與學校中最快完成放稿的學生。其實,舢舨彩繪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已經是活動成功之處,無怪鮑卓微也對學生們的表現及作品大力稱讚。
為慶祝南區旅遊文化節,香港青年藝術協會與南區區議會合作,舉辦「舢舨彩繪設計」及「布製風標創作」,邀請本地藝術家及區內逾300位年輕人,為香港仔避風塘製作16艘舢舨彩繪帆頂及200支布製風標,展現南區漁港文化,作品於即日至3月於香港仔與鴨脷洲兩岸展示。
撰文:湯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