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台每年都搞的節目巡禮,目的都好像是要為所有客戶(不是香港觀眾,而是所有客戶)知道,他們會一洗頹風,他們已經脫胎換骨,今年會跟過去不同的。
其中一位文化人前輩為這個電視台主理了兩個節目,前輩為二奶台進言,說:「其實二奶台要對付大婆台,很簡單,只要做些大婆台沒有做的東西就好。」其實這是正論,每一次二奶台突圍,都是做大婆台不做的東西。只要大家細心想一想:香港計算收視的方法,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原始得很的收視點記錄儀計算。全香港約六百萬人,分成一百點,就是六萬人一點。諒你《義海豪情》再猛,算你四十點收視好了,也不過是240萬香港人在收看。做一點減數,還有360萬人在做甚麼?他們不用看電視的嗎?抑或是現在的電視不合他們口味,早就脫離了電視?
香港的電視工業,最大的問題是因循的電視工業從業員,認為市場是現在看大婆台的240萬人,而不是不看電視的360萬人。他們認為,「OK」的電視節目是看慣反智、着重感官刺激和不用思考的大婆台節目決策者覺得「看上去沒有不妥」的節目,那就是好的電視節目。幸好香港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電視台被迫要有兩個英文台,你看看英文台的電視節目,你就知道外語的電視節目,可以有良心,又時尚,仲要有深度。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會不時尚地把「良心時尚」四個字大剌剌當成口號說出來。
當你一邊說要做不同的東西,一方面就做回大婆台做的反智節目。比方說,最近在一個由乳癌基金會贊助的綜藝晚會,看到歌手唱他們的主打歌《Deadline》和《脆弱》。那是大吉利是,抑或是童言無忌?這樣的節目,很時尚嗎?跟大婆台的無謂綜合晚會有多大的分別?
讀\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