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翁,有個節日很適合你,想請你去……」這種用詞這種語氣,唔慌好嘢。「是『豬肉節』呀,哈哈哈!」如果各大傳媒想找胖子遭受歧視的個案,我自動報名。
結果這不是「豬肉節」,是「香港客家文化節」之中的「客家美食之炆豬肉大賽」,於林村許願樹旁的廣場舉行,在場除了頒獎禮、客家山歌表演,還設200多圍枱,以享用炆豬肉、鹽焗雞、煮蘿蔔、上湯魚肚──任何華人節日至為核心的一Part,就是齊齊食番餐。
資料說,客家族大都居於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區,勞動多出汗更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如此Diet需要,難怪炆豬腩肉成為客家人的不二之選。況且牛可以耕田,不事生產的豬就運到廚房。我說:「做豬真慘。」同枱朋友說:「牛要做到死,但豬唔使做便可以死。」也有道理。
不同文化背景,都有其代罪羔羊,或者代罪肥豬。印度教不吃牛,豬羊雞一概遭殃;伊斯蘭教嫌棄豬,牛羊雞冇得留低。雞最命薄,是人人的犧牲品。
成為繁榮香港代罪羔羊的,除了肥人、窮人、冇樓人,應該是少年人。早前有報道說中二生在校內豪派四萬現金,另贈8部iPhone換同學排隊叫「軒哥」,他只不過套用成人日常行為模式而已,何罪之有?港童像豬,隨着成人虛偽而飄忽無定向的道德標準,任被宰割。
旅遊飲食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