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晚,在友人家中搞燒烤聚會,當晚是「台慶劇」的大結局,大家的話題,自然少不免要與該劇扯上關係。
有人大讚不已:「某某人真的演得好,入木三分。」有人咬牙切齒:「晚晚在咆哮和對罵,我看了一半便放棄!」有人一臉不屑:「我從來不看港劇,既煽情又婆媽!」亦有人談論誰演得最「抵死」、誰最有驚喜等,還有人拿劇集的「穿崩位」來說笑,總之,有看的、沒看的,人人七嘴八舌,光是談論一套劇集,竟然談了近一小時。最有趣的是,大家竟然因為談論得太投入,而錯過了大結局的播出時間。當時筆者覺得很疑惑,明明是一套話題作,眾人又談得如此熱烈,為何錯過了結局,大家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完全沒有「走寶」的感覺?
香港人最怕寂寞,最怕在朋友和同事之間未能搭訕。所以,很多人看劇集,其實都是抱着「湊熱鬧」與「找話題」心態。好看不好看?不重要,有沒有看全套?也不重要,最緊要是明天人人議論紛紛時,沒有被排擠在外,不會被人說「Out」;與上司或客人交談時,又可以借此打開話題。香港的電視劇其實是一種「交際工具」,大家都不是因為劇集的質素而看電視,正如友人說:「罵,也是一種話題。」所以,收視率高的劇集未必一定是優質,最多人在K房裏唱的歌未必一定是好歌,我們亦無謂再去投訴港劇的水準差,因為,我們只需要話題,而從來沒有在乎質素。
導演及電台主持